抗战时重庆物资紧缺 每天清晨民众排队争接“机器水”
挑水工正在挑水。 (重庆市图书馆供图)
开栏的话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70年前,中国人民经过8年浴血奋战,最终取得了抗战的伟大胜利。其间,作为战时首都的重庆,作出了重大贡献。
回首往事,英雄之城岁月峥嵘,抗战山城慷慨豪迈。即日起,本报将由史料、文物和老照片等切入,为你讲述老重庆鲜为人知的抗战故事。你若有好的线索,请与我们联系,联系电话17783257589。
如今对于绝大多数城市居民来说,自来水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成为奢侈品。但对抗战时期的老重庆而言,自来水却实实在在是非常珍贵。
资料显示,1932年,重庆城区建成第一家自来水厂。但告别在江边挑水喝的日子才几年时间,重庆人就陷入了新的饮水危机——侵华日军持续的轰炸致自来水管网损毁严重;与此同时,水表、水管等设备和设施只能从欧洲进口,寻常市民根本无力将自来水引入家中。
抗战期间,重庆人如何应对饮水危机?本报记者日前走进重庆图书馆特藏中心,探寻关乎“喝水”的那些事。
没有自来水的年代
各码头挑水力夫多达两万人
在没有自来水的年代,重庆人是怎么解决饮用水问题的?
重庆市文史研究会副会长、重庆图书馆研究员王志昆介绍,抗日战争爆发前,重庆城区人口有35万人,为维持整个城市的“供水系统”正常运转,所需劳动力规模庞大而惊人,“当时为保证城区居民的吃水、用水,在两江各码头上从事挑水的力夫多达两万人。这在今天是难以想象的事。”
据《巴县志》记载,1926年,重庆商埠督办公署督办潘文华提议兴办自来水工程。1929年,重庆市自来水公司在打枪坝(今七星岗鼓楼巷一带)兴建重庆第一座自来水厂,1932年3月1日正式营业售水。起初管网未完备,只能向部分地区供水,其余地区的用水还得依靠人力到江里去挑运;直到5年后,城区管网才基本完备。
当时,自来水还是一种“稀奇”的东西。自来水厂如何运作,也是民众颇为关心的大事。王志昆介绍,那时的嘉陵江水质颇佳,因此成为自来水厂的主要取水处,“在大溪沟取水,江水经长约两公里的进水管输送至城内高地打枪坝的滤水厂内,经处理后由管网送往各处。”
不久后,重庆市自来水公司又在黄花园增建净水二厂。据史料记载,1944年8月,全市日供水量为2.21万吨,其时自来水管网总长已达3万多米。
自来水分区供给
曾严禁开消防水闸放水冲路面
水厂是建起来了,但用水却远没有想象中容易。
“抗战期间,每一滴自来水都像珍珠一样珍贵。”王志昆说,成为战时首都后,重庆城区的人口从不足40万直线上升至100万左右,用水量骤增。而在经受日军飞机一次次轰炸之后,自来水管网损毁严重,水管多有漏裂之处,供水因此常常捉襟见肘。
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政府被迫采取分区供给制:全市共设水站30处,各处轮流供水,竭尽全力使各区不致有断水之虞。
当时任职于重庆自来水厂的朱良臣回忆,在日机的密集轰炸下,水厂工人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到供水管道沿线巡查;此外,为躲避日机的轰炸,大家很多时候只能上半天班。
当时为保障自来水供应,政府还有一个特别规定——禁止打开消防水闸,私自使用自来水冲洗路面。
这中间还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重庆大实业家、曾任重庆自来水公司经理的胡子昂非常痛恨浪费自来水的人。有一天上街,他偶然在两路口看见市卫生局有人打开消防水闸,放水冲洗路面,加以诘询后,便将这事上报市政府:“查(本)月天晴时出水量骤增,日竟达万余吨之多。推其原因,均由市卫生局工务局冲洗街面等等,用耗太过所致……”收到这份“义愤填膺”的报告后,时任市长马上批示:严厉禁止这种行为。
自来水表很奢侈
寻常人家一年下来也买不起一个
抗战期间,物资十分紧缺。“当时的水表、水管都是从欧洲进口的,只有有钱人才负担得起。”王志昆说,一个水表价值数百元(法币),而一个纺织工人每天收入仅9元。由于工作难找,很多人家只有男性在上班,入不敷出,加上连年物价上涨,省吃俭用一年攒下的钱也未必能买一个水表。
这样一来,寻常百姓自然很少能将自来水“引”入家中。大家便排队到水站凭“售水证”买水。
对排队买水的盛况,著名作家张恨水在散文《山城回忆录》中也有详细描述:“由于怀疑‘自来水’一词是从日语转译而来,重庆老百姓一般不称其‘自来水’,而代之以‘机器水’之名;每到清晨,各街道水站里都挤满了接‘机器水’的民众,前面的人还没接完,后面的就急不可耐地挤上前来……”
老行当依然吃香
挑水上门售卖按距离加收费用
那时候,也有不愿意出门买水的“宅男”“宅女”。因此,挑水这个老行当依然吃香。抗战期间,挑水工为顾客提供随喊随到的上门服务——先到自来水站挑水,再将水送到各家各户售卖。当时仅仅是都邮街就有数千名挑水工,而在水站断水或供水不足时,也时常出现挑水工成群结队去江边挑水的宏大场面。
一份民国三十二年的资料显示,挑水工的力钱是受到约束的:“一里以内每挑不得超过两元;超过一里以上,每一里一挑增加一元。”而在很多时候,客人会为挑水上楼的挑水工“涨工资”:每一挑增加两角的费用;如果挑水工是用手提上楼的,则每挑增加五角。
就这样,挑水这个行当依然吃香,挑水工们的身影也成了一道道山城的风景线。
抗战时,被挑水工的精神所感动,著名画家徐悲鸿还曾专门画了一幅国画,并题诗:“忍看巴人惯挑担,涉登百丈路迢迢。盘中粒粒皆辛苦,辛苦还将血汗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