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珍档 | 一个世纪的变迁,都在这近万张泛黄的设计图里

17.05.2017  09:41

渝中最重庆微信公众号消息,老重庆城的每一幢建筑

每一条道路

每一个剧院

都有它的历史

从川东行署楼到文化宫礼堂

从大田湾体育场到重庆动物园

从重庆电视塔到凯旋路电梯

这些建筑仍然是山城的“地标”仍然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以前的文化宫

从民国时期到1997年重庆直辖前,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重庆的建筑、道路、桥梁、码头、公园,都是设计师用传统的方式一笔一画手绘出来,这些手绘图同样成为珍贵的“城市档案”。

市动物园手绘施工图

为有效保存档案,重庆市设计院将所有手绘设计图扫描,全部加以电子档案化,经过两年多时间的整理,近万张老设计图得以完整保存。

老两路口403起点站

让小微从近万张泛黄的设计图中,挑出大田湾体育场、重庆三八商店和人民大礼堂东侧这三幢老建筑,带你追忆山城的建设历史,见证他们的变迁。

大田湾体育场

时间:上世纪50年代

设计师:重庆市设计院原总建筑师尹淮(已故)

讲述人:尹淮次子、建筑师尹元良

大田湾体育场已故设计者尹淮的小儿子尹元良,继承了父亲的衣钵,也从事着设计工作。

重庆大田湾体育场,在贺龙的主持下修建,1956年5月竣工,占地约12万平方米,是新中国第一个用于专业比赛的标准足球场。尹淮,是当年很“”的设计师,从方案图到施工图,每一个环节他都亲自操刀。

大田湾体育场手绘施工图

那时大型体育场馆在全国并不多见,再加上计算椭圆形的弧度,安排主席台、观众入口、座位等,手绘图纸非常复杂,为此尹淮还到前苏联“取经”。

最初的大田湾是一片山沟沟,附近还有小山,并不适合建平整的体育场。但山城用地条件有限,最后还是选择了这里,后来‘全民运动’,填平了大田湾的深沟。

受其影响,他的3个子女也从事着与建筑、设计有关的职业。虽然老人已于8年前离世,但二儿子尹元良始终记得父亲和大田湾体育场的故事。

重庆三八商店(重百大楼前身)

时间:上世纪70年代

设计师:重庆市设计院原党委书记、副院长、建筑师陈在贵(后担任重庆市建筑管理局局长,已故)

讲述人:重庆市设计院原副总建筑师、设计审核杨盛铭

今年88岁高龄的杨盛铭,上世纪50年代就从事设计工作,后来负责设计图的审核。到退休时究竟审核了多少图纸,连杨老自己都记不得了,重庆三八商店是其中一个。

重庆三八商就是现在重庆百货的前身。为什么叫“三八商店“?那是因为店里的员工都是女性,这跟重庆当时的女电车司机一样,在全国都是有名的。那时候,最发达的地方就是解放碑,市民去买东西就要“进城”,特别是买衣服,就要去三八商店。

上世纪70年代,三八商店历经改建,现在商场里都会有供人小憩的座椅,可在当时,这种人性化的设计是非常少见的,而三八商店每层楼靠近楼梯的地方,就专门设计了座椅,累了就可以休息一会。

如今,以前的建筑早已不在,当年的设计师陈在贵也已去世,但曾经的模样留在了珍贵的图纸上,成为重庆商业历史的重要一笔。

人民大礼堂东楼(现大礼堂酒店)

时间:上世纪80年代至2000年以后

设计师:重庆市设计院原总建筑师陈荣华

讲述人:建筑师陈荣华

大家都知道,人民大礼堂是重庆独具特色的标志性建筑物之一,南北楼作为政府招待所,后改为人民宾馆。上世纪80年代,重庆市政府决定对南北楼进行升级改造,并增加新的东楼。

60年代人民大礼堂

值得一说的是,当时先后有日本、香港以及市内数家设计机构提出方案,最终重庆市设计院陈荣华的方案脱颖而出。东楼的建成,不仅遮盖了东面原有的裸土山坡,且以“众星拱月”之势,凸显了大礼堂的整体气势。

人民宾馆扩建工程图

陈荣华觉得东楼的设计方案之所以能得到认可,一是“甘当配角”,不喧宾夺主;二是严格遵守中轴线对称、形式格局统一的原则;三是外观风貌与主体建筑一脉相承。此外,还独具匠心地在东楼顶部设计了4个“重檐方尖亭”。

由重庆人自己来改造人民大礼堂,更赋予这建筑一种浓厚的归属感。后来陈荣华又建议大礼堂周围应该建广场向市民开放,才有了如今人们休闲、游览的大礼堂景区和人民广场。

建筑是城市的‘活化石’

而设计师笔下的图纸

就是对城市变迁过程最直观的描绘

有的建筑现在还在使用

有的建筑却已经消失……

这些,都在这些泛黄的图纸里

等着我们忆起那时的老山城

原标题:图绘老山城 | 一个世纪的变迁,都在这近万张泛黄的设计图里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