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珍档丨一代“名丑”厉慧森” 没念过一天小学却写了一本书
他是京剧“厉家班”第二代传人,
曾出版40万字的《京剧厉家班小史》。
他是一代名丑,
曾为观众制造了无数笑声,
如今他驾鹤西去,
把他的艺术之美留在了人间。
他是最后 一位离开人世的“厉家五虎将”,
他的故事让人潸然泪下。
厉慧森
7月1日,记者从重庆市京剧团获悉,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重庆市京剧团国家一级演员、原厉家班“厉家五虎”之一、“慧字科”老艺术家厉慧森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17年6月30日上午9:30分逝世,享年90岁。
梨园子弟
其父是厉家班的创始人
厉慧森对京剧艺术的迷恋和修养,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父亲厉彦芝。
厉慧森的父亲厉彦芝是“厉家班”的创始人。
厉家是满族旗人,老家在卢沟桥边上的宛平县,后来厉慧森的爷爷当兵,调到北京德胜门当了个守城小头目,但家里还是很穷。厉彦芝喜欢上京剧,就偷偷学习,他唱戏一个月能挣到两百块钱,曾经到天津唱戏两天连演四场。
之后,厉彦芝又闯荡上海滩唱戏,倒嗓后改为琴师,给名家金少山、孟小冬都操过琴,也给李万春吊过嗓。没多久就组建“厉家班”,成为京剧教育家。
厉慧森父亲厉彦芝(右一)和"厉家班"弟子们的演出照
“当时学京剧挨了不少打。”据厉慧森生前回忆,“1935年在南京,父亲要我扮个宫女,我不肯扮,老头就打啊,拿板子打,我老头不主张打嘴巴子。他给班里的老师嘱咐,男孩打手打屁股,女孩打手不打屁股。他做了红木板子大中小三号,根据你犯事的情况来施行。我哥厉慧良屁股曾被打得流血。”
民国年间“厉家班”在没有东家没有赞助的情况下一直运行,后来改为重庆京剧团。
1938年“厉家班”全体合影照
厉慧森曾说,“那些最大的科班,像富连成,出过马连良、裘盛戎、筱翠花,不得了,但是垮了;中华戏曲专科学校,还是国家办的,程砚秋、焦菊隐当校长,也垮了,但我们‘厉家班’没垮。那些垮了的科班比如富连成,也是家族班子,但他们那些个家族,没我们老头厉害,管不严,子弟都到上海去挣大票子,就散了。我们这个啊,你到上海?你下海都不行,都在这儿泡着吧。所以有人问老头你怎么管得这么严呢?他说要是不严,人不都走了吗!”
“厉家五虎”
缔造一段“文艺佳话”
1938年因抗日战争,“厉家班”自芜湖经武汉溯江入川,巡演于云、贵、川三省,于1942年在昆明更名为“斌良国剧社”,再经辗转在渝“一川大戏院”扎下班营,形成“厉家五虎”(厉慧良、厉慧斌、厉慧敏、厉慧兰、厉慧森)“慧氏三杰”(陈慧君、陈慧霖、邢慧山)等领衔主演的局面。
该班成为大后方影响力最大的京剧班社之一,并以拯救民族危亡为己任,积极投身于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战御辱”的洪流之中,以募捐义演、宣传公演等形式,启发民智,支援抗战。1945年,“重庆谈判”期间,蒋介石曾三次邀请毛泽东观看“厉家班”演出,“厉家五虎”悉数登场,抒写了一段中国文艺佳话。
“厉家五虎”演出照
1956年“厉家班”整体转为国营建制进入重庆市京剧团,厉慧森先生长期担任剧团主要丑角演员兼导演,1956年起先后兼任58届、70届、93届京训班教师,主要擅长丑角的唱腔和表演,主张老戏新演,强调丑角的表演艺术要净化、美化。演出了《谢瑶环》《锁麟囊》《取铜陵》《秦香莲》《法门寺》《群英会》等200余出剧目。
没念过一天小学却写了一本书
厉慧森五岁登台,七岁正式演戏,连小学都没有上过,但他一直坚持自学,学教科书,读《古文观止》,坚持写日记,坚持练字,坚持看书。
厉慧森生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厉家班”影响大了之后,有好多人,包括外地的、重庆的,想写“厉家班”史,但最后都没有让他满意,于是他就埋头写了三万多字,拿到报社,连载了30篇。
厉慧森
从1980年代初写“厉家班”到2015年出版《京剧厉家班小史》,厉慧森成了“厉家班”的首席历史学家。
重庆市京剧团副团长周利说,厉慧森老先生是活到老,学到老,80几岁了,还在参加老年大学,学书法,写小诗。他曾应约为全国80多种刊物撰写关于京剧表演与研究的文章100余篇,并长期致力于京剧艺术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献毕生于京剧艺术事业。
“在艺术上,他总是和蔼可亲地帮扶晚辈。他的艺术人格魅力,让我们永远难忘。”周利说。
(同茂大道416号)
原标题:一代“名丑”厉慧森去世,一段文艺佳话永留传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