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珍档丨中国话剧发展的黄金岁月 渝中区抗建堂、国泰大戏院是主阵地

28.08.2020  18:32

微渝中微信公众号消息

1938年至1945年

在中国的战时陪都重庆

渝中区抗建堂、国泰大戏院 为主阵地

掀起了一场中国戏剧史上

轰轰烈烈的戏剧运动

这段时期被称为中国话剧发展的黄金岁月

在中国戏剧史上谱写了辉煌的一页

01

国泰大戏院。

在中国,提到戏剧,很难绕过重庆。作为战时大后方,重庆成为中国话剧运动新的大本营,这里群英荟萃,剧团林立,演出频繁,以现实主义为主导的话剧创作成就斐然,军旅剧、历史剧、儿童剧、喜剧和外国戏剧演出异彩纷呈,竞相绽放。

抗战戏剧开始于街头短剧《放下你的鞭子》。

1937年11月,随着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国内一些著名的戏剧团体和文艺界知名人士,先后在山城汇聚。一时间,重庆演艺界名流荟萃,盛况空前,涌现出怒吼剧社、上海影人剧团、农村抗战剧团、中电剧团、中央青年剧社等多个戏剧社团;汇聚了郭沫若、田汉、夏衍、老舍、曹禺、陈白尘等一批近现代历史著名剧作家,还有焦菊隐、史东山、陈鲤庭、郑君里等知名导演以及一大批知名演员。

抗战时期,怒吼剧社在重庆演出话剧《安魂曲》,主演曹禺、张瑞芳。

郭沫若在渝中区天官府寓所书房,写下了《屈原》等大量作品。

1939年,中共南方局在重庆成立,曾家岩50号成为戏剧同仁向往的精神家园。周恩来同志十分重视重庆戏剧运动的发展,不仅对郭沫若、阳瀚笙、洪深、曹禺、吴祖光、应云卫、陈白尘等在渝戏剧家关怀备至,而且广泛汇集各方戏剧力量,引领工作方向,计商工作策略,解决剧团实际困难。他还经常走进剧场观看演出,讨论创作,策划宣传,在促进以宣传抗日救国为主的剧目公演上发挥了重大作用。

02

此前重庆作为战时“陪都”,经常遭遇日军空袭,而每年10月至次年5月为雾季,这期间因经常大雾弥漫,不利日机空袭,重庆文艺界遂利用此段时间,举行大规模的演出,史称“雾季公演”。以“雾季公演”为代表的重庆抗战戏剧,更让中国话剧界掀起一次创作和演出高潮。

抗战时期,中华剧艺社在重庆首演《大地回春》,秦怡(左)饰黄树惠。

1941年10月11日,中华剧艺社的《大地回春》,打响了重庆“雾季公演”第一炮。虽然重庆雾季的大雾阻碍了日机空袭,但重庆上空依然时不时会有敌机骚扰。而轰炸阻止不了重庆城里一出出精彩剧目的上演,更阻止不了重庆居民看戏的热情。各个剧场人满为患,人们在戏里寻求共鸣,更寻求着力量。

1941年,著名话剧剧目《国家至上》在“中国话剧的圣殿”抗建堂演出。防空警报突然响起,日军的新一轮轰炸来临,演出被迫中断。剧院化妆间被锁上,演员们只好跑到剧院卖点心的柜台前,用点心上的奶油卸妆。

1941年2月,话剧《雾重庆》在重庆大戏院演出期间,主要演员合影留念。

雾季公演”期间,一部叫做《雾重庆》的戏,因为座位天天爆满,演出周期又有限,剧组甚至登报启事:已经看过《雾重庆》的观众,请把机会让给其他观众。

雾季公演”的剧目,题材极为丰富。除了抗日救亡的主题,也有剧团将莎士比亚的经典剧目搬上舞台,同时还有许多揭露国统区黑暗腐败现象的剧目。由于国统区文网森严,进步作家们以历史剧为武器,借古喻今,因而掀起了历史剧创作与演出的高峰。

抗战时期,《屈原》在重庆演出剧照。

1942年春,由中华剧艺社排演的《屈原》在重庆国泰大戏院上演,引起了空前热烈的反响,剧院场场爆满,把“雾季公演”推向了一个高潮。由于该剧演出的巨大成功,周恩来特意组织了庆功会以示庆祝,并对《屈原》剧本给予了高度评价。由于《屈原》的主题刺激了国民党当局,不久后便被禁演。但话剧《屈原》的影响却远未消除,观众的口中还不断传颂着《雷电颂》等经典台词。

1942年10月”雾季公演“,夏衍创作的《法西斯细菌》上演,白杨(后排左一)、 周峰(后排右一)主演。

演出的盛况,激发了剧作家的创作热情和灵感,重庆成了剧作家的丰产地。郭沫若创作了《棠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渐离》《孔雀胆》《南冠草》等6部历史剧;阳翰笙创作了《李秀成之死》《天国春秋》《草莽英雄》等3部历史剧。仅中华剧艺社,就在“雾季公演”中先后上演了于伶的《长夜行》、夏衍的《愁城记》和《法西斯细菌》、老舍的《面子问题》、曹禺的《北京人》等近20个优秀剧目。

曹禺的话剧作品《北京人》在重庆上演。

此后到1945年,重庆“雾季公演”在日机轰炸的间隙中坚持了4届,共有28个剧社、团、队参加演出,共演出大型话剧100台以上,创造了重庆话剧运动,成为抗战大后方的戏剧盛事,开创了中国话剧史的一段“黄金时代”。

据史料记载,“雾季公演”的成功举办,离不开周恩来领导的中共中央南方局的鼎力支持。在周恩来的关怀下,1941年成立的中华剧艺社和1942年底成立的中国艺术剧社,是重庆戏剧运动的演剧主力军。

03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话剧迎来春天。

1941年落成的抗建堂,成为宣传抗日救亡的重要场所。

1949年重庆市话剧团在抗建堂成立,话剧团以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服务团文艺大队为基础,由戏剧专科学校、孩子剧团和中华剧艺社等单位人员组成,作为20世纪50年代全国十大著名剧团之一,重庆话剧团的历史甚至比著名的北京人艺更早。

1941年上海业余剧人协会、1946年中华剧艺社分别上演郭沫若创作的《棠棣之花》。

抗战时期,抗建堂是仅次于国泰大戏院的重庆话剧主场之一,也是吴祖光《风雪夜归人》、杨村彬《清宫外史》、郭沫若《棠棣之花》、曹禺《北京人》的首演之地,“四大名旦”成名之处。重庆话剧团填补了重庆的话剧真空,接上了抗战戏剧黄金年代的气脉。

1950年《红旗歌》。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在抗建堂首演话剧《红旗歌》,抗建堂改名为红旗剧场,由当时重庆市市长曹荻秋题名。

随后几年里,中央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相继成立,第一届全国话剧观摩演出大会成功举办,共演出多幕剧30部,独幕剧19部,如《四十年的愿望》《明朗的天》和儿童剧《马兰花开》等,代表了新中国成立初期话剧的成就。

西南服务团。

1956年,重庆市文工团排演的《四十年的愿望》剧照。

其中,《四十年的愿望》就是由重庆市文工团(前身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服务团文艺大队,今为重庆市话剧院)打造,被周恩来赞誉为“一出歌颂中国工人阶级的好戏”,并获得第一届全国话剧会演演出一等奖等七项集体和个人奖励。

1977年《针锋相对》。

1979年《虎穴英华》。

1982年《风雪夜归人》。

后期的《红岩》《针锋相对》《虎穴英华》等多部原创力作及《雾重庆》《蜕变》等抗战戏剧保留剧目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 

04

2009年《河街茶馆》。

进入新世纪,中国话剧迎来了多元发展的时代,民营社团、小剧场、戏剧节不断涌现。在曾经的戏剧重镇重庆,重庆市话剧院推出《河街茶馆》《朝天门》等优秀剧目,303等民间剧社也活跃在戏剧舞台上。

2015年《朝天门》。

为更好地保护好、利用好重庆抗战戏剧这一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重庆市话剧院将打造“重庆抗建堂·中国抗战戏剧历史风貌区”。该项目包括抗战戏剧主题步行景观区、博物馆参观、抗战戏剧驻场演出等,致力于打造重庆独有的文化新名片,彰显重庆历史人文价值,构筑中国话剧精神高地,树立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产业项目典范。“母城渝中”将在中国话剧灿烂光辉的照耀下不断前进!

原标题:【母城渝中 全域旅游】中国话剧光辉 照耀母城渝中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