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珍档丨国立艺专的黑院墙时光

13.11.2021  10:41

重庆江北区鸿恩寺隧道,是车流密集的交通干道。离隧道口不远处,有个叫黑院墙的地方。抗战时期,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曾于此兴办。这所学校,是中央美术学院和中国美术学院的前身。四年的办学经历,给这片地域留下深深的烙印,黑院墙的名称得以流传至今。

抗战中迁徙

全民族抗战爆发后,北平艺专、杭州艺专被迫内迁,一路颠簸,先后到达湖南沅陵,于1938年在此合并,成立国立艺术专科学校(简称国立艺专)。迫于日益紧张的战争形势,国立艺专离开湖南继续迁徙,先到贵州贵阳,后迁云南安江,再辗转至四川璧山县(今重庆市璧山区),最终于1942年在重庆磐溪落脚。

五年时间内,国立艺专行程上万里,校址五年四迁”,校长“五年四任”。故曾有一说,国立艺专在因抗战被迫迁离的学校中,创下了三个“”,即路走得最长,校址、校长换得最多。后来有学者感慨,抗战西迁,国立艺专的颠沛流离,为人类战争史之罕见。由此可见,在血与火的岁月中,能坚守艺术的“薪火相传”实属不易。

滕固是两校合并后的首任校长。他是一位颇具成就的美术理论家。1938年6月至1940年12月的两年半任期内,他为学校的搬迁与运转日夜操劳,最终抱病离开校长岗位。1941年,时年40岁的他离开人世。

国立艺专校长陈之佛(中)与教育长丰子恺(右)在黑院墙合影

吕凤子接任校长时,国立艺专正在璧山。学校先于县城内的一座道观复课,后选定青木关的松林岗办学。陈之佛于1942年7月接手校长一职,他答应接任校长的几个条件中,首先就是学校必须再度搬迁,这样便于聘请教师专职或兼职任教,也便于学校招生和教学生活正常化。当时,国立艺专的学制分为五年制和三年制,开设有音乐、国画、西画、雕塑、应用美术等专业。

黑院墙办学

战时的重庆近郊,很难寻觅一个满足办学条件的地点。几经周折,国立艺专把校址选在磐溪郭家院。初来乍到的各地师生口音各异,“”“”不分,因此对这座院子,也有人称果家院。远远望去,院墙呈墨灰色,故又有人称之为黑院墙。久而久之,“黑院墙”的叫法逐渐替代“果家院”“郭家院”。

据笔者查证,共有400多名教职员工和学生来黑院墙学习生活过。以陈之佛校长任内的1943年为例,教员共计54人,其中教授18人、副教授5人、讲师19人、助教12人。潘天寿校长任内的1945年(第一学期)有教员48人,其中教授21人、副教授7人、讲师18人、助教2人。此外,刘开渠、秦宣夫、黄君璧、许敦谷、常任侠、丰子恺、傅抱石、任经樑等名家也曾在此授课或讲学。

那时的教师们,有的已经是国内知名画家、雕塑家或工艺美术家,有的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成为独树一帜的画坛领军人物。当时或日后,他们留下了不少关于黑院墙的回忆文章与画作。如今,收藏于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的《磐溪艺苑图》,就是对黑院墙时期国立艺专的全景式写真。

黑院墙时期,学校后勤保障及教务人员有三四十人,分布在传达、司号、勤务、厨工、力夫、校警等岗位。其中,有七人任过模特。他们是李清友、罗世际、李克华、文天兴、赵清木、黄银生六位男性及一位被称为“田嫂”的女性。

据1945年4月的《全国各专科以上学校概况调查表》统计,当年有学生230人,其中女生60人。四年中,在黑院墙求学的学生共有近300人。不过战争环境下,并非所有学生都能坚守到毕业。曾有1944届的学生感言,1939年一同报考入学的同学有50人之多,到毕业时,“如今只余我们二十个了”,而“五年,真像一面淘汰的网”。尽管如此,于此毕业的学生们仍发出呐喊:“复兴中华民族艺术的担子,需要我们去肩起!

黑院墙的建筑有的系新建,有的系征用当地民房加以改扩建,或以瓦作顶,或以草作顶,其中大多数房舍是草房,故而师生们还取了一个“草庐艺专”的雅称。而当地老百姓则习惯称呼“草堂艺专”。

除了改建过的礼堂、图书室、饭堂和操场,学校周边的堰塘、磐溪河畔、龙脊山和工厂等地,也是学生们学习生活的好去处。

国立艺专借用办学的农舍(欧阳桦 绘)

学校教师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居住在黑院墙。那时教职员眷属的草房宿舍,被命名为“艺邨”“竹苑”“村苑”等。王道平、程曼硕、吴茀之、关良、倪贻德、谢海燕、邓白、丁衍庸等居住在艺邨1-8号,胡善余、赵无极、李长白、李毅夫、吴承燕、朱德群、高冠华等居住在竹苑,李先慎则住在学校图书馆。也有教师在学校附近寻找住处,如潘韵、张宗禹住在松树桥街,王临乙住在沙坪坝磁器口凤凰山15号,李骧住在磐溪太极园,高鸿缙住在磐溪中央工业试验所家属区内。作为校长的潘天寿,则把校长室当作起居的宿舍。

在黑院墙的四年中,师生们经常到观音桥、松树桥、石马河等地举办展览、演讲等活动。据记载,1945年该校共举办时事照片展览6次,学生中西画及图案雕塑展览10次,教职员中西画及图案雕塑展览4次,敦煌艺术展览1次,藏边小民族艺术文物影画展览1次,宣传画时事照片在松树桥和石马河镇分别展览1次。学校还组建有学生自治会、龙脊山印社、水彩研究会、艺专剧社、今艺社、木刻协会等社团组织。这些社团组织活跃于校内外,积极参与识字扫盲、战时救护、社工劳动等活动。学校仅用于宣传的校园墙报就有8种之多,其中《嘉陵江》墙报最具盛名。

纪念传承

国立艺专于1946年夏迁离黑院墙。2011年9月版的《重庆市江北区大石坝街道志》载:

今天的大石坝黑院墙68号就是当年黑院墙国立艺专的详址……原来这里的房子都是清朝时期的建筑,至今已有一百五十多年的历史。当年,国立艺专在此的校舍可分两部分,一部分名为苏家湾,另一部分名为黑院墙,两个地方都在龙脊山坡上,相隔很近。苏家湾周围共有十三处湾,原有几户苏姓人家住过。郭家院的郭家大门就是艺专大门。上世纪90年代的时候大门的立柱还在,现在却早已没了踪影,因此地房屋改建,全破坏了老房原有的格局。

位于江北区的国立艺专旧址

当年,“草堂艺专”周围长满成片竹林。晓春时节,微风吹过,山里的“草堂艺专”时隐时现,但现在已寻不到任何踪迹。

如今,黑院墙附近的楼房早已鳞次栉比,在一派现代气息的包围中,更显出这里的沧桑。2016年,江北区专门设立了黑院墙社区居委会,以纪念和传承黑院墙国立艺专的文化历史。

原标题:国立艺专的黑院墙时光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 联系上游

举报
晨间天气丨早上多云 局地有雾 10℃左右
重庆市气象台11月13日6:30发布消息,重庆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