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珍档丨《巴人汲水图》:徐悲鸿给沙坪坝的一封“情书”

08.06.2018  09:13

今天来聊聊一幅画

……

就只是一幅画

……

中国近代绘画大师

1895—1953

创作的:

巴人汲水图  

为什么是这幅图?

因为它有一个特点:

2010年12月

在北京的一场拍卖会上……

巴人汲水图》震惊收藏界

拍出了天价

¥171,360,000

一举打破了当时中国画的

最高记录

(为了比较好理解这个天价,

你可以把它等同于在重庆江北嘴买到了

60套 大平层的豪华江景房……)

前纪录保持者 

 

1899-1983

爱痕湖》  

¥1.08 亿

当然,

这个记录至今仍在不断被刷新,

这也暗示着,

中国近现代书画作品的升值空间还有很大的潜力…….

然而………

贵,

就一定好吗?

就一定有艺术价值吗?

对这幅画来说,

答案还是比较统一的………

看看艺术界和媒体是怎么评价的:

五百年来罕见杰作。

这是徐悲鸿最具人民性和时代精神的代表作。

“《巴人汲水图》是中国美术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是任何中国美术教材不可省略的作品。”

………. 

都是极尽赞美之词!

然而这些,

都不是我想聊它的真正原因。

真正的原因是……

这幅画上,

罕见地写着  沙坪坝  三个字!

别笑,这可不是一件普通的事儿!

假设一下,

在你面前有一堆中国最贵的字画,

每幅画的价格都在1个亿以上,

虽然近在咫尺,

也是好遥远,好陌生的感觉……

突然,

你在一幅画上发现了   沙坪坝  三个字… …

此刻你能体会身为一个沙坪坝人心情……

是有多么的雀跃不已吗?

距离感一下就没了,

同时还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愿望,

非要弄清楚其中的疑问……

这是在沙坪坝画的吗?

作者跟沙坪坝有什么关系?

不会是沙坪坝的人吧……

接下来

我就如你们所愿,

一起来狠狠地扒一扒徐悲鸿的杰作……

巴 人 汲 水 图

作品原貌如下:

当你第一次看到这幅画时,

脑袋里一定会蹦出这么一句话: 哇!好高的一幅画!

与之相对的,如果旋转90度,就叫做手卷或横幅

像这种大比例的条幅,

在所有的书画作品中都不多见,

之所以选用这样奇特的形制,

当然是有原因的……

这幅画描绘的是 重庆旧时挑水工 的生活……

大比例的条幅画面,

更能体现山城重庆的特征,

也更能展现 挑水工汲水登高的艰辛之路 ……

正因为他比一般的画要高,

所以也存在一个弊端:

观赏不方便。

普通人就算垫着脚尖,

也无法看清画面顶部的人物……

所以有人说,

观看这幅画最好的方式就是在旁边放置一个楼梯,

当你一级一级上楼,

一步一步看画,

仿佛进入画中,

跟随挑水工,

也攀登到了江岸的顶端,

对其中的甘苦也若有体会……

接下来让我看看这幅画里面究竟画了什么?

画里面一共有:

男女老少7个人物,

作者把汲水分成了

3个场景:


1

舀水

瘌痢头,结实的肌肉,

黑色短裤,熟练的动作

有没有让你想到,

这个男子是一种怎样的生活状态?

衣着褴褛的赤足妇女,

正在把舀满的水桶提到岸边

动作正好承接旁边的瘌痢头,

形成了一个舀水的连贯动作。

2

让路

由于山路狭窄,

白衣男子只能侧身在路边的石头上稍息,

才能让这个完成一张弓似的男子通过……

3

登高远行

3名挑水工克服地心引力,

终于爬到江岸顶端,

此时正迈开大步,

轻松地向前走去……

一条石阶

3个场景

串连在一起……

画面尺寸是有限的,

石阶延伸到画面以外,

这样的留白处理,

给人更多的想象空间……

在第2和第3个场景之间,

大师还特别添加了一些翠竹和梅花,

让整个画面顿时鲜活起来,

心情也跟着舒朗起来……

也许,这正代表着作者创作画时的心情……

右上方是这幅画的题款,

先是一首诗……

忍看巴人惯挑担  

汲等百丈路迢迢 

盘中粒粒皆辛苦  

辛苦还添血汗熬

然后是作者的姓名,

作画时间和地点……

二十七年晚秋

随中央大学入蜀即写沙坪坝所见 

悲鸿

沙坪坝 三字就出现在这里……

从这里我们知道,

这幅画描绘的场景,

就是作者在沙坪坝的所见……

插入一下

简单说说题款……

中国的书画作品大多会配上题款,

他的形式细分起来可以说很久……

但最主要的功能,

就是记录作者姓名和创作时间,

还可以是一些心情文字……

这有什么用了?

对作者来说,

可以提醒作者是在什么时候画的,

当时心情怎样,

对收藏者来说就更有用了,

题款是验证作品真伪的重要依据。

仔细看完这幅画,你可会想:

好像也没有什么特别嘛

不就是一个挑水登山的生活场景吗?

对当时的重庆来说,

这简直太普通不过了……

也许,从平常生活来看,

它的确很普通,

不过若是放在浩瀚的中国美术史上来看,

就没那么普通了……

究竟哪里不普通?

现在就让我们穿越到过去,

一起看看《巴人汲水图》创作背后的传奇故事

故事要从1937年说起……

全面抗日战争爆发以后,

重庆被定为战时陪都,

中央大学也由南京……

南京国立中央大学

……迁往了重庆

重庆大学松林坡的中央大学

徐悲鸿在当时的画坛已经很有名气……

这得益于他少年时期深厚的传统绘画功底,

青年时期又有幸成为公派法国留学美术的第一人,

从而独创了“中西合璧”的写实艺术风格……

徐悲鸿以大写意画马闻名于世

徐悲鸿当时在桂林,

为了响应学生们的呼吁回校任教,

1937年10月从广西来到重庆,

继续在中央大学教美术……

徐悲鸿与部分中央大学师生合影

中央大学此时暂借与沙坪坝的重庆大学松林坡校舍,

徐悲鸿与妻蒋碧薇之间,

说不清理还乱的感情生活,

他只好一个人住在中大的单身宿舍里……

位于松林坡的原国立中央大学校舍

直到1942年,

搬迁到江北磐溪居住……

位于江北磐溪石家花园的徐悲鸿旧居

当他刚到重庆时,

就发现这个依山而筑的城市是多么的……

与众不同

就在沙坪坝的嘉陵江边,

有许许多多的挑水工,

从江边挑水再到城里去卖,

以此来换点微薄的生活费……

重庆不是被两条大江包围吗,

怎么还会出现吃水困难的难题?

重庆虽然是水资源丰富,

但是由于是山城,

城内的输水设施又严重缺乏,

所以即使守着两条大江仍然吃水困难……

大户人家可以自己挖一口井,

普通人家智能自己去江边挑水了……

当需求出现的时候服务也就跟着出现了

进城务工的农民发现了商机。

挑水嘛,只要有力气就行。

于是专门帮人挑水的职业—挑水工就出现了。

据说当时重庆的居民有20万,

而挑水工就有1万之多,

这大概就是最早的棒棒军!

当时每担水的价钱只相当于三碗小面,

或者六个锅盔……

这样的场景深深触动了大师的内心……

大师于是挥毫而就,

划下了眼前这一直抵内心的场景……

巴人汲水图

等一等!

这并不是卖出天价的那一幅《巴人汲水图》……

画中只有一个人物,

他的造型倒是和前面天价拍卖作品中

让路场景的人物几乎完全相同……

这 是 怎 么 回 事 ?

在我看来,

这大概只能算是大师的习作,

为了完成最终作品的练手之作,

真正的杰作其实已在酝酿中了……

从旁边的题款可知,

这幅画创作于

二十六年冬

二十六年为

国民26年

等于

1937年

也就是说,

创作于1937年冬,

那个时候

正是徐悲鸿

刚到重庆的时节……

然而,

就是这么一幅练手之作,

价格也拍出了惊人的价格:

586.50万

不久之后,经过一般深思熟虑,

大师终于画成了完整的《巴人汲水图

等一等!

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问题,

这与前面拍出天价的那幅作品在细节上竟然有许多的不同!

再看题款,这幅画完成与二十六年冬(1937年冬天)

而前面那副天价作品明明就是完成于:

二十七年晚秋(1938年秋天)

创作时间完全不同!

这又是怎么回事?

其实很简单,因为它们根本就是两幅不同的画……

现在我要告诉你第一个秘密(没错还有一个):

徐悲鸿的《巴人汲水图》共有2幅

没错,它们就象一对孪生兄弟

1937年作   1938年作

事情大概是这样的……

根据徐悲鸿夫人廖静文女士回忆……

廖静文 徐悲鸿

当年这幅画在展出时,

博得了一致好评。

印度驻华公使非常喜欢,

希望重金购买……

徐悲鸿不忍割爱,

又不便拒绝,

于是特别为印度公使重画了一幅,

这才是前面卖出天价的那幅《巴人汲水图》。

为了叙述方便,

我们暂且把前面一幅称为原生版,

把后面卖出天价的称为复制版。

原生版                                               复刻版

这两幅画的内容看上去几乎完全一致,

那么要怎样分辨呢?

除了前面提到的创作时间不同外, 

还有一个显著的特征……

徐悲鸿为了表达对廖静文的爱意, 

把自己最满意的作品都留给了她, 

并且在所有留赠作品上都添加了一句话:

静文爱妻保存

如果你在款识上看到这句话,

那么它就是《巴人汲水图》的原生版,

如果没有,那就是复刻版。

徐悲鸿携带他收藏的任伯年等40多位中国近现代书画名家作品, 

连同自己押箱底儿的作品和广东一帮画家的作品共计100多件, 

在香港冯平山图书馆(即今天香港大学的冯平山博物馆)

举办了一次高端画展……

冯平山图书馆

只要看看画展海报标题就让人感觉要上天了

这海报是我模拟的,

但是海报标题的确是 中国第一流绘画展  

香港画家任真汉应邀参展……

当他看到徐悲鸿的«巴人汲水图»时,

忍不住击掌称妙,

随后在«珠江日报»撰写评论,称它是

五百年来罕見之杰作。

让他一点没想到的是,

这句一时兴致所写的贊誉,

以后成为了«巴人汲水图»的重要标签, 

在每次徐悲鸿的画展都被写入了场刊里……

简单介绍一下任真汉……

他自由学画,

曾经留学日本研究油画和美术史,

后来成为了一位著名的爱国画家和古文物鉴定专家。

武侠小说三大宗师之一的梁羽生,

第一部武侠小说《龙虎斗京华》就是任真汉绘制的插图。

那么,为什么任真汉评价《巴人汲水图》是

五百年来罕见之杰作”呢?

这个说法并非 空穴来风,

按照任真汉的说法……

“我所见到的是明清到近代人物画,

就极少有描绘现实生活面貌。”

让我们来仔细体会一下……

1937之前的500年, 就是1437年

那个时候正是明朝( 1368年_1644年)中期从那个时候以来,

中国的画家们部喜欢画些什么呢?

春山积翠图》1449年

庐山高图》1467年

云山图》1661年       


春流出峡图》1817年  

赵德昌夫雪像》1885年

羲之爱鹅图》1890年

按照任真汉先生的说法……

明朝中期以来的画家,

画来画去主题都离不开山水、动物、植物……

即使有人物,

大多也都是定制的人物肖像,

或者宫廷人物、神话故事、名人雅士……

就算徐悲鸿自己,

之前也没有超出这类主题……

康南海六十行乐图》1917年 

华岳秋隼图》1932年 

萧声》1926年

猛狮图》1935年

花闹》1936年

哀鸣思战图》1937年

然而,在宋元时期,

则有不少描绘平民百姓的画作。

最有名的当然是北宋张择端的……

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  局部

还有:

市担婴戏图》局部    李嵩(南宋)

太平乐事册页》局部  戴进(明初)

看到这里,

你应该明白了……

已经很久没有画家把目光聚焦在平民百姓身上了……

徐悲鸿的水墨巨制《巴人汲水图

旗帜鲜明地把“人民”作为创作的主题,

称它是“五百年来罕见之杰作”,

其实并不夸张……

值得注意的是,《巴人汲水图》(原生版)之后,

徐悲鸿还创作了另外几幅现实题材作品……

巴之贫妇》(1938)

洗衣》(1938)

放下你的鞭子》(1939)

上面的这些作品中,

唯有《巴人汲水图》在创意、构图、表达、技法上最为突出……

它使艺术性和现实性达到了完美的结合。

此后的十余年间,

徐悲鸿几乎再没有此类创作。

当他再度把目光对准现实时,

已经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事了……

也许现在看来,

一副关于挑水工的画似乎非常普通,

但在当时中国内忧外患、战乱频仍的现实处境下,

现实性的作品则具有无可比拟的社会影响力和号召力……

所以它也被称为是徐悲鸿国画创作中

现实主义作品的最高峰,

最具人民性和时代精神的代表作

也就比较好理解了……

说道这里,

你也许还记得,

我前面说过,

这幅画还有一个……小秘密

你有没有发现,

画中身穿白色长袍的中年人与其他人的着装有很明显的不同。

其他人要么短裤,

要么打了补丁,

这个中年人却身着白色长袍,

一个补丁也没有,

完全不像一个“棒棒”…… 

其实这个人就是作者本人

把自己画进作品里,

绝非一时的玩笑之举……

在我看来,大师有两层用意:

一是把自己和平民百姓放在一起,

清楚表达了自己的立场;

二是把自己摆在让路的位置,

还不掩饰地体现了对劳动人民的尊重。

其中的妙处就在于一个字:让

内涵深刻啊……

关于这幅画的传奇故事

其实还没有说完……

前面说复刻版«巴人汲水图»被印度公使收藏了, 

怎么又会在70多年后流入拍卖市场呢?

也许印度公使后来离开重庆时太过匆忙, 遗忘了, 

也可能是被盗了,总之这幅画就留在了重庆……

1949年冬天, 重庆刚刚解放

一个名叫朱良的新四军干部,

无意中在聚兴诚银行的旧物品里发现了

复刻版的《巴人汲水图》。

聚信诚银行总行在重庆,

成立于民国4年3月,

系重庆富商杨文光及其族人出资创办,

是川帮较大的商业银行中唯一无军政背景的名族资本银行。

朱良不愧有一双好眼力, 

立刻发现了这幅画的价值, 

当即就决定购买……

无奈银行管家要价太高, 

竟然要160万(旧币, 只相当今天160元) 。 

朱良根本没这么多钱, 

只好先交了点订金,

急急忙忙回去想办法……

回到部队刚好遇上派发棉大衣 。 

对朱良来说, 

精神食粮远远身的温暖更加重要, 

于是他毫无犹豫地用大衣换了钱,

最終买到了心仪的《巴人汲水图》……



据说这个朱良转业后,

还曾担任重庆粮食局的副局长,

这幅画就一直带在他身边……

后来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

他决定把画卖了……

1999年卖了120wan;

2004年转手时,卖了1650万;

2010年再次转手,竟然就卖了……

1.7亿

朱良大概怎么也不会想到,

当初用一件棉大衣换来的画,

竟然在70多年后,变成了1.7亿,

升值了100万倍!

综上所述

在我看来,《巴人汲水图》之所以能卖到天价,

大概就是这么几个原因:

少见的形制;

开创性的主题;

倾注了作者的深厚感情;

以及传奇般的故事经历;

《巴人汲水图》自1937年诞生,

至2017年刚好80年,

也就是说这幅杰作已经整整80岁了……

80岁,就像一位孤独的老人,

与它的孪生兄弟仍然是天各一方,不能相见……

原生版的哥哥现在收藏于北京徐悲鸿纪念馆,

徐悲鸿纪念馆

复刻版的弟弟却不知漂流在那个收藏家手里……

我常常在想,如果有一天,

这两个孪生兄弟能在并排一起展出,

那真是一个让人无比激动的历史时刻……

最后

……

徐悲鸿在重庆度过了难忘的十年岁月,

经历了 最刻骨铭心的悲欢离合,

也奉献了创作生涯最精彩的杰作……

徐悲鸿的儿子徐庆平先生说:

“《巴人汲水图》所承载的已经不仅仅是一个艺术家的承接,

而是一种“巴人汲水”精神,

以及中华名族世世代代将这种吃苦耐劳精神的传递……”

这样看来……

这幅画的真正价值,

其实在于它所描绘出的巴人汲水精神

这实际上体现了中华名族百折不挠,

生生不息的强大精神动力……

如果你喜欢一个姑娘,

就会给她写一封情书。

徐悲鸿是一个画家,

当然会选择以绘画的方式表达情感……

大师艺术的手法,

永远定格了挑水工的生活,

也让人们永远记住了“巴人汲水精神”,

这就象是他倾注满腔热情,

写给沙坪坝的……


原标题:《巴人汲水图》:徐悲鸿给沙坪坝的一封“情书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