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珍档丨歌乐山“杭州大楼”的光辉岁月:汽车载着导弹,参加1984年国庆大阅兵

31.10.2017  08:58

慢新闻-重庆晚报消息,10月14日,千里之外的杭州有100多位曾经在重庆汽车发动机厂工作过的三线“杭一代”、“杭二代”参加一年一度的“岁月留下两代情”的主题聚会,聊聊近来各自的状况,回忆当年在重庆的往事。每次相聚,他们绝大部分话题都集中在重庆歌乐山脚下的一个地方——“杭州大楼”。

沙坪坝童家桥街道五灵观社区有甲、乙两栋杭州大楼,大楼其实一点也不大,只有四层。1965年12月8日,534位支援三线建设的杭州汽车发动机厂职工及家属便定居在这里,成为重庆的“杭州村”。

杭州大楼

到重庆第一天

看锡剧《红花曲

现在只有三十多人,大部分回杭州了。”在杭州大楼旁的一个凉亭里,几位老人边打着麻将边介绍着。“‘杭一代’越来越少,‘杭二代’也越来越老、陆续退休。现在还留在杭州大楼的多是儿女、孙子孙女留在了重庆的。”86岁的韩阿泉老人介绍,他早已于1992年退休,现在和老伴住在杭州大楼;儿子在旁边的四川外国语大学任职,今年12月也将退休。

86岁的韩阿泉

来重庆前,我们都是杭州汽车发动机厂的职工和家属,当时厂里响应号召,从近千职工中抽调骨干,我当时既是杭州的先进生产工作者,也是厂里连续3年的五好职工,肯定要带头响应三线建设,于是我也成为当时内迁职工中的一员。”此前任重庆汽车发动机厂精加工车间主任、附件厂厂长的赵浩大介绍。

内迁职工出发前在杭州汽车发动机厂门口合影

1965年11月28日,杭州汽车发动机厂260位干部职工以及274位随迁家属,在一片欢送声中,扶老携幼奔赴山城。赵浩大回忆,第一天在饭店集中,第二天从杭州乘火车出发到达上海,傍晚乘坐“江阳”号客轮离开上海码头,驶往重庆,在南京、武汉、万县(今万州)停靠三次,于12月7日下午到达重庆朝天门码头,当晚入住市中心解放碑重庆宾馆和会仙楼旅馆。

当时我大儿子3岁,小儿子只有几个月大。很多职工是全家搬过来,家里的老人也一起,所以船走得也不急,在武汉还玩了一天,现在的老相册上,很多职工有在武汉长江大桥的留影。”赵浩大老人介绍,当时重庆非常重视支援三线建设者。到达当晚,重庆领导安排大家看电影,放映的是锡剧电影《红花曲》,他们至今依然记得那优美动听的旋律。12月8日,534位支援三线建设的干部职工及家属到达歌乐山山脚下,入住专为内迁职工修建的甲乙两栋新家属宿舍杭州大楼。

今天的杭州大楼一角

80岁的赵浩大

至此,一个小“杭州村”在歌乐山扎根。韩阿泉老人回忆,记得到重庆第一个春节的除夕夜里,几位单身职工边吃饭边喝酒,喝着喝着想家了,大哭。不知道怎么就传开了,第二天是年初一,随迁的单身职工就不断被熟悉的大楼乡亲盛邀去家里过春节,相互帮扶。 

车间里

杭州师傅和重庆徒弟的故事

一边用杭州话交流,一边手搓四川麻将,这是慢新闻-重庆晚报记者在两栋杭州大楼看到的一幕。记者还看了几位老人的厨房,依然是杭州风格:有白砂糖,但没有豆瓣酱,也没有花椒、辣椒等调料。

杭州人和重庆人一起聊天,一个说杭州话,一个说重庆话,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画面。杭州大楼厂里的老人们还回忆了一个方言引发的一个趣事:当年机修车间车工组有一位杭州师傅张永兴,车间来了一批重庆本地的技工学校学生,重庆的小刘被分配给张永兴当徒弟。那个年代学技术都是师傅带徒弟,能分配给杭州师傅当徒弟,小刘当时别提有多高兴了。

拜师后第二天,小刘早早来到车间,打水、打扫卫生,争取给师傅留个好印象。

没一会儿,师傅来了,见到徒弟手脚勤快,心里很高兴。师傅对徒弟说:好表做得,把灯打旺(张永兴师博一直到离开重庆都是一口标准的杭州话)。

徒弟小刘一下子就蒙了,到处看,究竟是哪个同事把表看错了,又还在打望?张永兴师傅一看徒弟东张西望,就对徒弟说,叫你把灯打旺!

小刘一听更蒙了:师傅你啥子意思哟,还说我也打望?张永兴师傅看徒弟还在那里没有动,就生气了,开始说徒弟:噶个木头希死,站来动不动的么!一边说一边自己把灯打旺。小刘这下彻底崩溃,完全就像师傅说的像木头一样站在那里不知所措。最后还是一位懂重庆话的“杭二代”去帮他翻译,小刘这才明白过来。从此重庆的小刘记住了“打旺”就是开灯,“打乌”就是关灯。

就这样不断磨合,杭州师傅重庆徒弟,开始慢慢进入默契合作的阶段。

当年的杭州大楼 

当年的重庆汽车发动机厂车间

光辉岁月

参加国庆35周年阅兵式

10月16日,记者通过电话联系上了在杭州的“杭一代”王亚萍和“杭二代”杨小敏。二人介绍,2015年重庆汽车发动机厂的三线职工及家属举行了一次规模较大的聚会,聚会在杭州举办了一场,在重庆举办了一场。

从那以后,我们每年举行一场‘岁月留下两代情’的主题聚会,了解、跟进当年三线建设者的状况和留在重庆的杭州大楼里父辈的情况。今年,重庆康明斯发动机有限公司5位主要领导也到杭州慰问老员工。”杨小敏介绍,别看两栋杭州大楼不大,但当时的重庆汽车发动机厂(现重庆康明斯发动机有限公司)也有过非常值得骄傲的往事:“我们厂生产的发动机,可是参加了1984年国庆35周年阅兵式的。

1971年11月重庆发动机厂与一汽配套试制60吨自卸车

1984年装有重庆汽车发动机厂6140发动机的军车装配完毕等待送往北京参加国庆阅兵

1984年6月,重庆汽车发动机厂委派屠金奎和许荣德参加1984年国庆大阅兵,担任车辆的技术保障工作。早在1964年,重庆汽车发动机厂从法国贝利埃公司引进了6140发动机,与当时的川汽厂引进的底盘,组建成红岩重型汽车。屠金奎老人回忆,1984年,有一组装有导弹的16台红岩重型汽车列入了国庆阅兵式行列。上级要求列队通过天安门广场时,车距误差要小,不允许抛锚。屠金奎和许荣德就担负这一技术保障工作。

当时的训练营地是在北京周边的一个县,训练时间三个月。训练时,对车辆是检查再检查,但在训练期间仍发生了一件事:有一辆车在训练行进中突然各轮卡死,动弹不了。后来经过排查,是因天气变凉,有虫子钻进汽车制动阀的排气小孔,把排气堵了,刹车放不掉导致。后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们把各车排气孔都用砂布包好。

1984年10月1日上午9点,阅兵开始。各机动车引擎全部启动,等待前进。装有重庆汽车发动机厂的16台车分四横四纵排列。当时屠金奎和许荣德在西单附近人行道的军用吉普车上,因为距离远,听不到发动机的运转声,仅能通过排气尾管是否冒气来判断发动机是否正常启动。屠金奎老人回忆:“由于全神贯注盯着尾气,国家领导人检阅车开过时都没注意到,我们看着自己的装备车一辆接着一辆开过,等我们的方队开过天安门广场的街道拐弯时,我们跳着高呼,那种喜悦心情难以言表,眼泪都流下来了。

1984年10月1日,装有重庆发动机厂6140发动机的军车在建国35周年阅兵式上通过天安门。  “

杭二代”散文诗里的重庆记忆

当年从杭州汽车发动机厂内迁至重庆的第一批干部职工,被儿女们亲切称为“杭一代”。那些在杭州大楼间跳绳、玩玻璃球的玩伴则是“杭二代”。

据统计,当时随迁家属中,小学、初中在校学生有40人,7岁以下的儿童多达108人,还有诸多在重庆安家后出生的孩子,共同组成了“杭二代”群体,他们童年的记忆大多也留在甲、乙两栋杭州大楼间。

内迁重庆的“杭二代”在厂子弟校上学

2015年,“杭二代”杨小敏在回到阔别多年的重庆时写下一段散文:

穿行在杭州大楼院坝,屏息聆听当年小伙伴们的欢笑;抬头仰望那熟悉的窗户,看到了曾经的小女孩探出身子,等爸妈回家;走进自家楼道,将手轻按在护栏上,感悟到昔日小手留在上面的温度;来到曾经的家门口,举手轻扣,听到年轻的父母应声为我打开家门;房间里的门框下,又见父亲为我制作的秋千,晃荡在客厅和卧室之间;走下楼梯,仍然有冲动几步合一步跳下台阶,让“砰砰”声在楼道间作响;在球场旁,寻找当年的通亮灯光;走在斜坡上,曾经羡慕拎着热水瓶的小伙伴,而母亲捏着我的小手说,长大了,你也能学会;小学楼就在眼前,仿佛又看见那个举手的小女孩,自信地站起来。空气中到处弥漫着童年的气息,我深深、深深地呼吸着。这气息越寻找、越浓烈。昨日再来,昨日再来,昨日不会再来。但在很旧很旧的时光里,我与过去的自己相遇了……

印记

——杭二代杨小敏

昨日再来

清晨

细雨 无尽的雾

只身一人在童年的乐土上徘徊

寻寻觅觅

一切是那样熟悉那样亲切

可一切又是那么遥远眼

前模糊

不知是细雨打湿镜片

还是热泪挡住视线

那首喜爱的老歌又一次在耳边回荡

昨日再来 昨日再来……

卡仑·卡朋特一遍又一遍地唱着

可昨日还会再来吗? 

2015年11月28日,杭渝大相会上,经历过那段创业岁月的“杭一代”们回忆过去的时光。

慢新闻-重庆晚报记者 江飞波 冉文

原标题:歌乐山“杭州大楼”的光辉岁月:汽车载着导弹,参加1984年国庆大阅兵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