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珍档 | 大溪 神秘的东方伊甸园
巫山县大溪乡,船舶从岸边的油菜花驶过。
大溪口守风(其一)
(清)张问陶
伏枕千峰底,
江声午夜寒。
雪花鱼复垒,
风力虎须滩。
峡逼天真小,
途长岁易残。
妻孥应笑我,
日日着诗难。
千百年来,一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让巫山声名远扬。殊不知,巫山还有一个历史文化厚重之地,那就是被称为“东方伊甸园”的大溪文化遗址。
不过,即便是知道大溪文化遗址的人,更多的也只是知道它的考古价值。记者在大溪寻访古诗时,意外地发现,这里也曾充满诗情和神秘。
大溪文化遗址位于现在的巫山大溪乡,在瞿塘峡东口,大溪原是一条河流,古时候又名黛溪,考古证明,这里是我国长江流域古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有的学者认为这里是古代巴人的活动中心,有的专家判定这里是远古巫臷国所在地。四川学者胡太玉则认为在远古的大溪,百谷自生,气候温暖,植物茂盛,和人类文明记载中的“东方伊甸园”的地理环境描述极为相似,这里很可能就是“东方伊甸园”所在地。
“要说到描写大溪古诗最多的诗人,自然要数张问陶。”《大溪乡志》主编冉启春向记者介绍。
张问陶,四川遂宁人,清代著名书画家和诗人,他深得性灵派主将袁枚赞赏,誉其是“沉郁空灵,为蜀中诗人之冠”。
时光回溯到1792年腊月。
彼时,张问陶带着家眷,乘船经过三峡去往湖北,途中因为遭遇暴风雪,不得不在大溪停留数日,年关将近,他感慨万千,写下了《大溪口风雪(二首)》《大溪口守风(四首)》《瞿塘峡》等诗。
张问陶在《大溪口风雪(二首)》中写道:“北风吞峡一舟轻,雪里江声杂雨声。”其感怀他乡之苦的情绪尽显诗句之中。不过,随后他又被这里的山清水秀所吸引,在《大溪口守风(四首)》中写下“云雪英英白,奇峰高刺天”“雨止孤云落,山繁一水争”的诗句。
在《黛溪》一诗中,张问陶感叹:“日出宿雾消,眉黛看历历,春痕一万重,苍翠如欲滴。”春光无限,一片苍翠,大好山河激发了诗人的无限情意。
冉启春告诉记者,在大溪远眺瞿塘峡,表面看其清幽、静谧,实则暗礁隐藏,充满神秘,顷刻就能感受到诗人李白描写瞿塘峡的经典之作——昨夜巫山下,猿声梦里长,桃花飞渌水,三月下瞿塘。
“这首诗出自李白的《宿巫山下》,它把瞿塘峡与巫山的风物和特定的情绪渗透、交融在一起,让人沉吟至今。”冉启春说。此外,苏东坡在《入峡》中也写道:“舟行瞿塘口,两耳风鸣号,扁舟落中流,活如一叶飘。”诗人项安世直接以《瞿塘峡》为题,以“瞿塘关下惊危甚,一席巴天浪许高”之句,写千峰之下,惊涛拍岸之景。“这些诗句虽然写的是瞿塘峡,但瞿塘峡和大溪并不遥远,站在大溪口,感受到的瞿塘峡风光,真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冉启春认为。
大溪,这片充满神秘文化与诗意的古老之地,现状如何呢?
“巫山境内的大溪文化遗址如今已被长江淹没。”大溪乡党委副书记李养兵说,从1958年至2003年,国家考古多次发掘揭露面积共计上万平方米,清理出400余座墓葬和上千个器物坑、鱼骨坑、狗坑等,其中不少文物已在三峡博物馆和巫山博物馆陈列。
自2016年起,大溪开始打造“大溪艺术小镇”项目,第一期规划项目将于2020年完成,内容涵盖骡马古驿道、错开大峡谷、大溪遗址公园等。“这个项目将利用大溪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和山水人文资源,把大溪打造成集艺术创意、文化体验、文创购物、休闲度假、生态体验为一体的艺术之乡。”李养兵说。
重庆日报记者 强雯 陈维灯
原标题:大溪 神秘的东方伊甸园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