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珍档 | 揭秘云阳彭氏宗祠:隐匿山林的国宝,不凡的一百年

06.04.2018  17:33

148年前,在云阳县偏僻的山林深处,一座清氏民居拔地而起;148年后,它已经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清明时分,适合寻根溯源,今天,我们就将揭秘重庆云阳彭氏宗祠。

彭氏宗祠

两重墙内

谁能想到呢,一百多年过去,被当地人视为“家庙”的彭家楼子,依然默守着这片村落,它的存在和延续,甚至为当地增添一份幸运——云阳凤鸣镇黎明村,被评为重庆首批28个历史文化名村之一。

它很重要。在重庆,能为一处家族宗祠设立管理处的绝不多见。彭氏宗祠管理处就设在正大门前,负责人杨迪提着一大串钥匙,解开厚重的铁锁。铁锁早已生锈,与铁门、铁钉一样锈迹斑斑。

双手推门的一瞬间,仿佛一股强烈的力量,把人重重挡在门外。若不是大力士,恐怕只能和我们一样,用胳膊顶门,用身体和脚底同时发力,才能勉强通关。乍看,双扇门,均采用厚铁包实木的形式,门厚约15厘米,这架势,恐怕并非防盗防贼这般简单。

这才刚刚开始,两重墙才是核心。”杨迪所指的,正是这座建筑的防御体系。

这里80%以上用石材砌成,辅以杂木、柏木支撑——外围墙由山门、炮楼、通道和马厩组成,形成宗祠第一道防御体系。内围墙前有正门厅和戏楼,后有享殿,两边为厢房。整座建筑呈四合院落,座西向东,分前后两进院落,前院低后院高。而今,供奉灵位的享殿,黯然无光,几只蝙蝠在屋顶砖瓦下飞行。

没人气,自然冷清,潮湿。”杨迪说,根据云阳县文管所相关记载,彭氏宗祠清同治三年(1864)开始修建,1870年建成,建筑面积为2651平方米。距离建成,已历经148年风雨。

九层炮口

驾车进入里市乡黎明村的乡村路,老远所见的不是城墙和城门,而是拔尖而立的箭楼——彭氏宗祠以箭楼为中心,其余裙房面向箭楼,围合布置。

根据有关记载,箭楼楼体平面10.61米x10.80米,通高33.62米,九级石木楼阁式构筑。

胆小的人,走在里面,多少会腿软——九层楼阁,每层炮口不一,菱形、多边形、圆形……炮口前设射击台,台面供两人驻守。另外,六层以下石砌墙体,七至九层重檐木构。粗略一算,每层最多容纳40人左右,九层即可容纳300余人。

彭氏宗祠内部

看来,这里既是彭家人集会、祭祀的祠堂,也是彭家为当地村民筑造的安身之地,或用于躲避战乱。

宗祠周边,东有邱家大包、黄岭村粱,南有三胜寒、金龙溪沟,西有金银坳,北面为拦腰丘梁。有村民传言,彭家早前雇有一批强壮的家丁,专防“棒老二”(强盗)。也有村民听说,早年,隔壁村户居民怕强盗,夜里根本不敢点灯,而黎明村居民可以睡好觉,正因为彭家箭楼的存在。

9层箭楼里的射击口

神秘的建筑胶

彭氏宗祠并没有被遗忘,它一直受到抢救性保护,在保护过程中,人们逐渐发现了它建造的秘密。

彭氏宗祠1998年由云阳文管所接管,至今已进行多次排危。2002年,陕西省古建设计研究所对彭氏宗祠做了测绘;10年后,北京华宇星园林古建设计所对彭氏宗祠做了全面的勘察;2014年7月,北京华宇星园林古建设计所做了彭氏宗祠修缮设计方案;2014年,彭氏宗祠抢救性修缮工程启动,目前,建筑主体结构抢险排危工程已完工;眼下,正计划新一轮修缮工程,重点放在布展和彩绘维护。

掐指一算,一系列排危工作,已持续20年之久。

彭氏宗祠的排危修缮已经持续了20年

它不比现代建筑,修缮过程极为严密,大部分为人力施工。” 重庆文华置业有限责任公司彭氏宗祠修缮项目负责人董文斌透露,这里所采用的石材材质为青石类,成本相当高,建设起初,很可能由人工外地采运而来,再加之人工凿平而成。在没有机械施工的年代,能达到如此平整、垂直的石材堆砌工艺,简直是不可想象的精工巧琢。

并且,它采用一种原始的建筑材料——糯米砂浆,由糯米汤与标准砂浆混合,专用于稳固顽石。据说,这种由古代工人发明的建筑胶,也用在了我国万里长城之上。

董文斌告诉我们,所有修缮所用的石材和木料,一律采用做旧处理,一方面以淘旧为主,一方面将新材料利用人工技术手法做旧上色。修旧如旧的基本原则只遵循一个:不破坏,不改动,还原它的原始风貌。

三兄弟

说了这么多,这宗祠的主人该揭秘了。

在走访中,我们发现围绕彭氏宗祠而立的,另有3座清代院落。早年,均为彭氏家族生活起居的场所,如今也是重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彭家四合院,呈矩形分布,硬山式风火墙;石板沿院子,又名石榴园院子,后厅为穿斗式梁架;彭家老屋为晚清川东民居建筑风格,雕梁画栋,你看,人物、山水、花草、鸟兽……”我们遇见了黎明村村主任彭宁,他是彭氏第十代传人,仍住在彭家老屋。这些年来,当地不少学者来访,他就是家族导游,把3处院落描述得有声有色。

彭家老屋

根据记载,彭家老屋最早修建了7座四合院,早年形成一个较大的聚居村落,现保存下来3座。这些配套的起居地,均为彭家宗祠的一部分,呈众星拱月之势。

彭宁说,家族有一本家谱,纸已泛黄,目前在年过八旬的叔爷家,复印本则被重庆大学相关学者借去研究。

清乾隆中叶,彭家先人彭光奎,因家乡湖北省武昌府大冶县(今大冶市)水灾连连,无以为生,听闻渝东一带富庶无比,便孤身入川。辗转前往云阳后,在一朋友帮扶下,开办了一家酿酒作坊,同时采卖布匹,在云阳娶妻生子后,在如今的黎明村,购得当地大户刘姓老屋,才得以安居乐业。

根据云阳县志记载,彭宗义高大魁梧,因其持家有道,家况渐丰,彭氏宗祠由彭光奎二儿子彭宗义出资修建,彭光奎的三个儿子,在当时的云阳一带,名噪一时。 

这三兄弟各有所长,彭宗义最富有。”彭宁根据家谱记录描述,彭氏宗祠之所以设计巧妙、严谨,是彭宗义的幺儿、读书最好的彭祖河动的脑筋。

彭家老屋

清明会

临走前回访彭氏宗祠,我们碰到了89岁的邱祥英老人。她自称曾是彭家的“租客”,每年清明都会来门前坐一坐。

根据有关记载,上世纪50年代前,为彭家耕种的佃户多达百余家,彭家族人最旺时,同时就餐人数达百余人。邱祥英家,就是其中一户。

邱祥英记得,那年头,每年清明、端午、中秋等时节,往往是全村最热闹的时候,彭家便会打开宗祠大门祭祀祖、诉说家事。比如清明,彭家会举办清明会,老辈子包福字给小辈子,请村民来吃席,杀猪。彭家人待人有礼,不曾吼骂村民。

彭家人不讨嫌。” 邱祥英总重复这样说。

邱祥英云阳县文管所副所长陈呁告诉我们,我国宗祠文化当中,蕴藏着另一层精神文化,弘扬爱国、孝道的美德。彭氏宗祠内,如今保存着20余幅近代渝东著名书画家彭聚星、刘安贞、刘孟伉的书画篆刻作品。

根据彭氏家谱记载,在彭宗义倡导下,彭氏家族曾在祠堂内开办私塾,培育本姓族人及乡邻子女。截止清末科举制取消时,彭氏家族共考取武科举人3人,秀才10余人。

陈呁透露,目前,彭氏宗祠进一步修缮工作已得到重庆相关部门重视,除对宗祠本身继续抢救性保护外,包括彭家老屋建筑群的基础性修缮、宗祠周边基础性配套建设,均已列为下阶段打造范围,相关方案正进入细化阶段。

也就是说,不久后,彭氏宗祠周边,将形成集广场、停车场等为一体的游客体验中心。隐匿山林的国宝,将会被更多人看见。

上游慢新闻-重庆晚报记者 李琅 摄影 李野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