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珍档 ∣ 日本投降消息从这幢老屋播出 墙体一米多厚 日军多次空袭没能炸毁

03.04.2020  13:50

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为了将侵略者逐出中国领土,先后和日本军队进行了多次大规模会战。对于身处战乱的人民来说,每天期盼的就是能听到抗战胜利的捷报。这个全国人民都想听到的声音就是从位于重庆的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播报出去的。

沿着下士湾路一直走,走到下士湾6号,这栋和旁边高楼都不匹配的建筑就是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电力厂旧址,是当时盟军在远东地区唯一可利用的短波电台,当时驻重庆的各国记者都在这里转播、发稿。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电力厂是一栋用砖石堆砌起的老式土屋,不是很起眼,甚至还有些沧桑。但就是这栋不引人注意的建筑在抗战时期播报大量新闻,并且从未间断过。日本人投降的消息,也是从这里传向世界。

建筑的内部有两层楼,一楼是曾经的发电机发电的车间,其中楼房顶部每隔一米就有一个通风口,数一数就会发现有18个。房屋里面还有当年电台使用的烟道以及逃生通道。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前身是南京短波广播电台。当时日军安排飞机轰炸南京,电台不得不将短波机设在了南京的郊外,结果还是被炸毁了,青年工程师蒋德彰也被弹片击中身亡。南京短波广播电台无奈中断播报。之后就决定在重庆建台。筹备电台的总工程师冯简亲自从南京来到重庆,选择修建电台的地址。为减少被炸后的损失,电台几个板块是分开的,选址一共有4处。电台总部及播音室在位于上清寺,信号发射器在小龙坎,位于歇台子的是收讯台,临嘉陵江的下土湾是最重要的电力厂。

电力厂在设计的时候用的是当时非常稀缺的钢筋水泥,建造的房屋非常坚固,墙壁有一米多厚。而为了防止被日军发现,电力厂利用茅草修建了一个斜三角的房顶,还专门用竹子修筑了一个避弹架。从天上看,电力厂就跟民房差不多。在当时就是靠这样的障眼法躲避了日机的轰炸。

但重庆遭日机轰炸后,有时会停电。电台也早有准备,为了不耽误工作,电力厂的蒸汽发电机随时都处于工作状态,如果断电,可让电台在半小时内恢复工作。

东京的报纸曾写道:“我军飞机大炸重庆,那里的青蛙全都炸死无声,为何那个扰人心绪的中央电台还叫个不停?”这是因为在日军的强烈轰炸下,这座电台还是在正常工作,没有中断过。尽管日军做了非常周密的轰炸计划,但电台还是能躲过轰炸。之后日军就将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称为“重庆之蛙”。

各位听众,现在播送重大新闻,日本无条件投降。”这是播音员潘永元、靳迈播报的最令人振奋的新闻,也是当时饱受战争疾苦的全国人民最想听到的消息。在1945年8月10日,电台得到消息,日本内阁正式向中国政府转达无条件投降的请求,潘永元、靳迈两位播报员激动的将这个好消息告诉了全国人民。并从10日晚上反复播出,一直到第二天早上5点。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时,电台找来了1名日本战俘,让他用日语播投降诏书。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在抗日战争时期对全国进行抗战宣传,鼓舞了军民士气。即使处于轰炸的危险中,也没有停止工作。抗战胜利后,它也完成了使命,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在重庆解放前夕,短波发射机及其它重要机器设备,被国民党方面安排炸毁。

之后,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成了居家住房,还被人误以为是废弃建筑,差一点就被推土机毁掉。在文物普查时,有人发现这个建筑的墙体竟然有1米多厚,感觉这个建筑肯定不一般,于是展开了多方面的调查。还让人去南京第二历史档案馆,最终找到了当年修建电力厂的承包商与国民政府签订的合同,根据合同里的建筑图纸,确定了该建筑为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电力厂旧址。

这座电台生于炮弹横飞的抗战岁月,一直无间断地传递着前线最新的消息,极大地鼓舞了军民的士气。也正是因为这座电台,才让抗日的声音传遍中国甚至是世界。它见证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艰苦抗战的过程,现在它历经铅华,静静地屹立在那里,向人们诉说那段历史。

觅食研究所

原标题:曾因叫个不停得名“重庆之蛙”,抗战胜利消息首次从这里传出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