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珍档 | 梁漱溟在北碚
梁漱溟与卢作孚的第一次见面,据黄炎培日记,是在1932年8月1日,黄炎培与梁漱溟及其徒林君、卢作孚、江恒源、黄方刚长谈。其间,梁漱溟同意安排在冬季来北碚参观考察,北碚也作了宣传准备,但并未成行。而据梁漱溟晚年回忆,约在民国七八年间拜访周善培先生时,第一次听到卢作孚这个名字,周先生拇指一翘说:“论人品,可以算这个!”
梁漱溟初到北碚受到隆重接待
梁漱溟第一次到北碚,是在1937年6月26日,次日离开。实验区署以最热烈的方式,各单位到码头列队迎接,以表达对梁先生执着于乡村建设的敬意。第二次,梁漱溟是与卢作孚、晏阳初于1938年9月10日夜联袂来到北碚。
梁先生是中国乡村建设的旗帜,1927年在广东,即提出了乡治的概念,1928年开始在河南展开村治实验,1930年赴山东邹平,6月,办起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然后在邹平办起实验县。这种有理论,有实践,并在艰苦中坚持下来的学者,当然值得尊敬。他第一次到北碚,就是为指导在磁器口开办四川乡村建设学院而赴重庆,受邀访峡。在欢迎大会上,梁漱溟先生作了《乡建的三大意义与知识分子下乡》的主题演讲。当天晚上,梁先生下榻温泉公园数帆楼,在座谈会上又作了《中西文化的差异》的主题发言。
梁漱溟卢作孚章亚夫在民众会堂前
在理念上,卢作孚探讨乡村建设可能稍早一些,明确提出“乡村建设”的概念肯定是最早,只是限于自己的学术地位和四川整体上的闭塞,少为人知。卢作孚是在拟办民生公司的同时,1925年,有了同步建设农村的想法,并与他人进行了交流。1927年接手峡防局后的运作,正是这一想法的实践。1929年10月1日由江北县自治研究所刊印了有完整思路的理论文章,名字就叫“乡村建设”。在1930年1月发表于《建设月刊》上的“四川人大梦其醒”中,也对乡村建设有不少阐述。卢作孚先生也有实践,北碚的成长就是例证。
抗战期间,梁漱溟先生办起了勉仁中学,先是1940年1月,梁漱溟再次考察北碚,有消息说勉仁中学将办在北碚,这当然很符合北碚人的想法,但实际是办在了璧山来凤驿。可是只半年,就受各方干扰,办不下去了,1940年秋,又传出将迁入北碚的消息。次年春,勉仁中学迁至北碚金刚碑。卢子英给学校拨款3万元,置地建设,后来又将北碚部分面粉专卖的业务划给了学校经营,以补贴办学经费。勉仁中学一直办到1949年夏,被强令解散。
梁漱溟与卢子英迎接中国人民解放军
广西巨头黄绍竑把他在金刚碑的别墅送给梁漱溟,可梁先生认为光居住太浪费,便在此又办了勉仁书院,以熊十力先生任导师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也就是在这里,侍从室少将徐复观弃武从文,拜熊十力为师,研习国学。据当时在勉仁书院的阎秉华回忆,徐复观曾代蒋介石给熊十力送来百万支票,被熊十力以“王八蛋”痛骂回去了。
1946年秋,以勉仁书院为基础,梁漱溟先生开办勉仁国学专科学校,自任董事长,张俶知任校长。1948年春,该校迁到北温泉后山上的松林坡,改名为勉仁文学院,梁先生仍为董事长,院长熊东明,副院长陈亚三,教务长李源澄,文学系主任罗庸,历史系主任李源澄,哲学系主任梁漱溟自兼。院中有教授吴宓、邓少琴、孙伏园、赖钧伯,副教授有曹慕樊、黎涤玄、李耀、杨砺坚、唐述尧等。
梁漱溟住过几年的花房子
其中最奇葩的是吴宓。
吴宓教授是宗师级人物,钱钟书的老师。1949年初从武汉大学外文系主任任上离职,准备赴成都四川大学任教,也有人说其实是想上峨眉山出家,反正到了重庆,竟被鼓动着来了北碚,在相辉学院和勉仁文学院任教,薪水由两院共出,说起当然不低,但只发了两三个月就跟不上趟了。可时局混乱,路不好走,看外面哪里都不如北碚安宁,再加上觉得不能愧对学生,吴宓就一直留在北碚,薪水领不到,就用自己的存款。后来,跟着学校成了西南师范大学的教授,直至1978年去世。
欢送梁漱溟离开北碚时的合影
1946年,孙元良兴冲冲地复员东下了,他在三花石修的别墅,著名的花房子,也赠送给了梁漱溟。在花房子里,梁漱溟完成了巨著《中国文化要义》。梁漱溟1949年底才离开北碚,去了北京。
原标题:书说北碚:中国乡村建设的旗帜梁漱溟在北碚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