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珍档】江津白沙新桥,曾经有一所最高女子教育机构

24.08.2017  11:33

江津区位于重庆市西南部,江津区域地形南高北低,南部为云贵高原余脉,北部沿江地区相对平坦。江津区是一座历史文化悠久的名城,先秦为巴国故地,南北朝南齐时置江州县,西魏时称江阳县,北周时县治迁至几江,隋开皇十八年(598)因县城地处长江之要津而改江阳县为江津县。明清时属重庆府。

抗战时期,江津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较为便捷的交通条件为内迁机构和学校所青睐,尤其是其所辖白沙镇,更是成为名噪一时的著名文化区。

白沙,位于重庆江津中部,长江南岸,是一座历史文化悠久的名镇。白沙建场不晚于宋代,明代置水驿,清末置镇,由于濒临长江,交通便利,自古便是川滇黔商品的集散地。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西迁重庆,随着日机对重庆市区轰炸的加紧,1939年3月底,国民政府成立“迁建委员会”,决定将政府各机关迁撤至重庆附近100公里范围内,随同迁移的还有大批学校与科研机构。地处长江边的白沙,凭借其水陆要冲之利,依托雄厚的经济文化底蕴,成为沦陷区学校和国民政府军政机关迁建区、抗战物资中转站和重庆人口疏散地。

相较于南岸、沙坪坝、璧山等迁建区,白沙位置距重庆相对较远,遭到日机轰炸的几率较小,加之水陆码头地位保障了物资供应,于是,大量学校选择在白沙办学:川东师范学院、国立女子师范学院、教育部特设大学先修班等8所学校迁建白沙,全镇汇集大、中、小学校37所,在校学生1万余人,号称“学生之城”。其与成都华西坝、重庆沙坪坝、北碚夏坝并称抗战四川“文化四坝”。

在白沙众多的学校中,历史最为悠久的当属聚奎书院。聚奎书院位于黑石山,始建于清同治九年(1870)。抗战时期,一批学者、教授寓居白沙,聚奎书院将这些学者聘入学校任教,每逢周末,邀请著名学者、社会名流在校内的鹤年堂讲学,陈独秀、于右任、文幼章、梁漱溟、陈可忠(国立编译馆馆长)、蒋复璁(国立中央图书馆馆长)、谢循初(国立女子师范学院院长)、唐圭璋、隋树森、佘雪曼等都曾在聚奎书院留下过精彩的演讲,鹤年堂被誉为“川东第一大礼堂”。

位于白沙新桥的国立女子师范学院,是当时的最高女子教育机构,为今天西南大学的前身 。女子师范学院曾领导组织了“万人大合唱”,组建白沙业余戏剧研究会,是白沙抗战时期文化活动的中心。

江津县治所几江镇也汇聚了南京内学院等一批机构学校。1938年7月,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的陈独秀出狱后辗转来渝,同年8月寓居在几江石墙院,直至1942年5月病逝。

江津区现存抗战遗址遗迹27处,主要分布在白沙镇,其中重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4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

华龙鸣家 李波

原标题:李波:江津白沙新桥,曾经有一所最高女子教育机构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