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珍档 | 穿越百年 带你通读重庆交通出行史
飞跃长江的索道、穿楼而过的轨道、亚洲第二长的皇冠大扶梯、奔驰呼啸的拓儿车、汽笛轰鸣的轮渡……在魔幻8D的山城,独具特色的立体交通工具,是城市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今天,小编特意整理了相关资料,让我们一起追溯重庆的交通出行史。
01
清朝:重庆最早的“出租车”
1883年,英国商人立德初来重庆,他在日记中写道:“重庆的出租车——轿子,停在各个街角,只要是在城墙以内,不论到什么地方,费用都是25个铜钱。”由此可见,在清朝时,重庆已出现了最早的出租车雏形。
清道光三年(1823年),有个叫陈松柏的人创办了重庆最早的运输商行“松柏长”,其中开设长途轿子业务,第一次把轿子纳入经营项目。
随着重庆人口大增,再加上重庆多是山地的地理特征,百姓步行往来十分不便,清咸丰三年(1853年),重庆出现了一种专在街头揽客的“街轿”——即立德在日记中称的“出租车”,开创了重庆城区公共交通的先河,也可算作重庆出租车的“鼻祖”。
最早的街轿采用小轿,有两人抬的,称“对班”;也有三人抬的,前两人后一人,叫“丁拐”。
虽说是小轿,重亦达几十斤,爬坡上坎很累,并且轿身封闭,进出城和遇关卡检查时,会有很多不便。
大约在民国初期,轿夫对街轿进行了改革,用一种竹木做的躺椅——“凉椅”,作为坐人的轿身,在躺椅两边各绑一根楠竹作抬杆,躺椅四周敞开,在客人的头乘支一块布帘作轿盖,遮挡阳光和小雨。
后来出现一种更简单的竹靠椅街轿,取消了轿盖的布帘。这就是如今所谓的“滑竿”。“滑竿”是由两根竹竿串起一个供人乘坐的凳子制作而成,返程时无客,滑竿只须一个人背着,轿夫轮换歇气。当时重庆城有4家制轿作坊,一乘凉轿卖8元、一副滑竿卖2元。
街轿最初由“三合长”“天生福”等几家小轿行经营,至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发展到35家。1916年,重庆城区已有轿行108家,轿子2200乘,轿夫4350多人。街轿的力资,不再是立德当年的“都是25个铜钱”——从朝天门至文觉寺铜钱84文、至临江门56文、至炮台街24文、至小什字16文。
外地人来重庆,第一次坐“街轿”上梯坡的时候,脚朝天、头冲地,好像马上要摔下来了,很是紧张……
1936年,重庆轿行多达380余家,轿子31120多乘,轿夫约10万人,规模最大的是设在来龙巷的陈小民“成都藤轿公司”,资本达3万元,有960乘轿子。
随着轿行的扩张,轿夫们的业务范围也不再仅仅局限于抬人,有时候也顺便帮忙送信送物,这样的跑腿帮办叫做“甩手”。
“打甩手”的人越来越多,信件的来往,货物的运输,汇票的传递,轿夫们统统来者不拒,于是逐渐形成了“信轿行”。它有点像我们现在的长途汽车,又装人,又载货,给商人提供长途的出行方便。
02
1929年:渝中最早出现 黄包车
1929年,重庆城区第一条马路竣工,自七星岗起,经观音岩、两路口、上清寺至曾家岩,全长3.5公里,称中干道西段。由嘉尔登、道康两家车行经营的18辆黄包车,在这条马路上首现重庆城。
当时,黄包车车轮用橡胶制作,行驶在马路上富有弹性,坐起很舒服,从外表看,制作精细、洋气,还因其车身轻巧,在多坡多巷、道路狭窄的重庆行驶起来相当便捷。
于是,黄包车得到迅速发展,成为市民的主要交通工具,较场口、朝天门、储奇门一带的黄包车行,比比皆是。
1937年,重庆有车行134家,黄包车2454辆,从业车夫7000多人。有钱的官商人家为显示气度,不坐外面的“出租黄包车”,自备黄包车和专职车夫,随喊随到。专职车夫也穿号衣,不出车时,兼做一些杂事。
抗战期间,重庆城区的马路建设除继续完成主干道外,又修筑了中华路、中兴路、和平路、健康路等13条次干道, 其中七星岗至民主路还铺设为重庆市第一条柏油路, 城区马路总里程达40多公里,相互连接,基本形成了渝中半岛的道路网。
03
1933年:重庆第一辆公共汽车
在《重庆市志·交通志》里,详细记载了重庆公交诞生的情况:1933年9月,民生公司创办人卢作孚以及何北衡、周旧岚等社会企业家,创办了重庆市公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重庆公共汽车从此起步。
起初营业车辆只有1辆,公司资金5万元,客车为产自德国的一辆奔驰牌柴油客车,营运线路为曾家岩至七星岗路段,这是重庆第一辆公共汽车线路。后来运营车辆添至5辆,实行分段营运:曾家岩至两路口一段,两路口至七星岗一段,七星岗至过街楼一段。车票分临时和长期两种。
由于当时车辆减震性很差,又行驶在坑坑洼洼的碎石公路上,乘客坐在没有弹性的硬板凳上,颠簸起来会震得人晕头晕脑,可能还不如站立舒服。但对于当时的百姓来说,能坐上公交车已经是一件了不得的事。
据说,当时坐一次车大概需要排队一两个小时。但即便如此,很多人仍愿意排着长队,去感受这种别样的乘坐体验。
04
1938年:重庆第一条轮渡航线
▲1938年,重庆市轮渡公司成立
上点年纪的重庆人对“过河”一词大都不陌生,因为这背后珍藏着无数人的“轮渡”记忆。
1938年,重庆开通第一条轮渡航线:储奇门至海棠溪线。至此,往来于两岸的人,便有了更加便捷的出行方式。曾有歌词这样唱道:唯我轮渡应运而兴,日夜服务便利民行。可见轮渡在当时重庆交通所占的重要地位。
▲抗战期间,轮渡靠岸时市民下船的情景
抗战期间,轮渡成为市民去往南山,躲避日机轰炸的“生命线”,为保障战时首都和远东反法西斯指挥中心的水上公共交通作出了重大贡献。
05
1939年:重庆客运马车行的 首条线路
马车作为重庆的另一种“出租车”,在城里出现得甚至比公共汽车还稍晚些。但是,以马来载客,清宣统二年(1910年)就已出现在重庆南岸。
1939年2月,经重庆市政府批准,商人戚鹤年在化龙桥开设了重庆城区第一家客运马车行,马车作为城区公共交通工具的一种, 合法经营化龙桥至上清寺的客运业务。
1942年4月1日,交通部驿运总管理处为补充城区公共交通工具的不足,开设了官办马车行——重庆驿运服务所,紧急制作马车,招收商马,开始经营上清寺至化龙桥马车客运线路。
6月1日起,线路延伸至沙坪坝小龙坎,8月1日发展到山洞。为方便学生进城,10月10日线路延伸到歌乐山,全程28公里,全条线路有马车84辆,早晨5点发车,晚上10点收车,日均运送乘客1500人次以上,周末日均达2200人次。
重庆驿运服务所开办的当年10月,有客运马车102辆,兽力货运板车40辆,骡马200多匹,车型有轿式、蓬式和大型车多种,分别在化龙桥、新桥、山洞设置车棚、马棚,在化龙桥设马车修理所并训练马夫,提高驾驭技术。1942年4月至1943年4月,共运送乘客91万多人次、货物1200多吨,客货收入分别为400万元与50多万元。
06
1944年: 中国第一条客运缆车线路通车
望龙门始建于1944年的缆车轨道, 由茅以升主持设计,于1945年5月16日正式通车。建成之初,便吸引了山城所有的目光,人们纷纷赶来围观——因为,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条客运缆车线路。
“当时,乘坐缆车上下行票价是不同的,下行只要1分钱,上行2分钱。1993年因修建长滨路,望龙门缆车站被拆掉。”渝中区文管所所长徐晓渝介绍,望龙门缆车使重庆先于国内其他地方有了这种独特的交通工具。
在渝中区望龙门,人们现在仍可看到中国第一条客运缆车轨道的痕迹——这里的水泥路基还在,不过缆车轨道和车厢早已消失。2009年底,望龙门缆车站旧址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07
1956年:重庆出现无线电车
1953年前后,老重庆的“出租车”——街轿、马车、黄包车等,随着城区城郊公路建设和公共交通事业的发展,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1956年,重庆第一条无轨电车线路开通, 路号为1路,线路从上清寺到小什字。 它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条依靠自己力量设计、施工、建成的电车线路。随后,重庆市区陆续发展了401、402、403、404、405共5路电车,总计47.5公里,日客运量约50万人次。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这种绿色环保的公交车成为重庆城市公交系统的主要运营车辆,承载着许多老重庆人的美好回忆。直至2004年,无轨电车才终于在主城“谢幕”。
08
七八十年代:天然气公交车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由于国内燃油供给问题,出现了第一批天然气公交车,但这时的天然气没经过压缩,只能在车顶上安装一个金属架子,然后放一个厚橡胶包,天然气就装在橡胶包里面,体积庞大,相当于把车加高了50%。
这种气包车在大渡口、歌乐山、鱼洞、李家沱等地区运行,行进过程中气包会随着车身抖动、晃荡,让人觉得悬乎乎的。
不过,气包车虽然看起来不太稳定,却未发生一起事故。这种公交车大约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退役,堪称重庆公交史上别具一格的风景.
09
80年代后期:铰链式公交车
上世纪80年代后期,由于城市人口增加,坐公交车的人越来越多,普通型号的公交车已不能满足人们的出行需求。于是,便产生了把两节客车连接而成的铰链式公交车。
当时在出行高峰期,这种铰链式公交车可以乘坐高达200多人,载客量相当可观。
不过,因为铰链式公交车更适合在平原地区运行,而重庆路况复杂、坡坎较多,所以最终还是被其他新型车所替换。
10
1987年:长江索道诞生
1987年,长江索道横空出世,被誉为“万里长江第一条空中走廊”和“山城空中公共汽车”,至今已运行30年有余。
长江索道是山城立体交通的代表,横跨长江,往返于渝中区新华路和南岸区上新街之间。
为方便人们往来于两路口和菜园坝
1996年,皇冠大扶梯正式落成投用
随后一直运行至今,还成为了
许多电影的取景地以及游客的打卡点
▲电影《少年的你》
2004年11月6日
重庆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工程
“大坪至动物园”段开通观光运营
▲轨道交通2号线
在逐步增加站点、增加班次、降低票价后
于2005年6月18日开通运营
这也意味着
重庆正式进入“轨道时代”……
回望重庆百年交通出行史
无论是客运马车还是黄包车、轮渡
亦或是公共汽车和客运缆车、轨道交通
出行方式的巨大转变
折射母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生活在这片丰饶的土地上
我们也在见证着
重庆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
原标题:【渝中记忆】漫谈母城交通出行史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