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珍档 | “藏”着的马鞍山、曾经显赫的国际村……渝中,记忆之城

14.09.2017  07:54

马鞍山45号整治后效果图

洪崖洞 摄/陈勇

东水门老街区效果图

重庆日报消息,“母城”渝中,承载着太多关于这座城市的故事与记忆。

留住特有的城市“基因”,留住记忆深处的浓浓乡愁,渝中区正着力实施10个传统风貌区、10个山城老街区、10个特色老社区建设。

挖掘文化内涵、保护街巷肌理、重塑市井生活。“10+10+10”构筑起的将是串点成线的文化渝中、以点带面的人文渝中。

记忆之城有载体,更有想象;在眼前,更在心间……

听 马鞍山的重庆故事

马鞍山,是“”起来的。

甚至很多老渝中都不知道,在紧靠大礼堂的身后,有这样一座小山堡——两头高,中间低,形似马鞍,因而得名。

沿枣子岚垭正街走进马鞍山,从“山下”到“山上”,不过一段石板铺就的缓坡,然而随着这些梯级而上,从眼到心,很奇妙地即刻幻化出另一番景象。

街区沿着坡势,天井连着院落,狭长巷道贯穿其中,条石台阶、青瓦红墙的老建筑点缀其间。光影透过参天的黄桷树投射在青石板上,壮硕的树根窜出泥土攀上石墙,仿佛紧紧抓住了那些流淌的时光……

隔三差五地到马鞍山上走走看看,是吴基浩的工作,如今却更像一种习惯。“总觉得,在与这些古树、建筑的‘对话’中,能够寻找到一种平静。”吴基浩说。

作为重庆市28个传统风貌街区和渝中区10个传统风貌区的重点项目之一,马鞍山传统风貌区整治维修工程于7月20日正式启动。重庆康翔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成为工程建设方,吴基浩则是项目负责人。

这实在是一个太有意义的项目。”从业多年,吴基浩面对早已破败的残垣,流露出难得的感性,“希望通过我们的整治修复,保护历史文脉,留住‘母城’记忆。

黄墙青瓦,再配上朱红色大门,先期修复的沈钧儒故居已经修缮完毕。

紧靠沈钧儒故居的马鞍山28号和29号,连同沈钧儒故居,是马鞍山传统风貌区内最为别致的3幢小洋楼,而且它们同属一位主人。

据记载,3幢楼房为1938年重庆久裕钱庄经理李正铨的自建产业,自上而下,分别以他3个儿子李忠良、李忠孝、李忠厚名字起名“良庄”、“孝第”、“厚庐”。楼房皆呈“”字形布局,“厚庐”就是沈钧儒故居,“良庄”则是抗战时期中共中央南方局外事组旧址。

小小的马鞍山,深藏着大故事。这里曾是沈钧儒、史良、李公朴、王炳南、王安娜、茅盾、沙千里等著名民主人士居住活动过的地方,也是以周恩来为书记的中共中央南方局同各民主党派、进步民主人士聚会、座谈、共商国是的重要场所。

文史资料显示,马鞍山片区内与沈钧儒旧居同时期的民国建筑共有6栋,它们的年龄都可以追溯到上世纪30年代,以后它们也都将原貌修复。

昨日重现”的马鞍山将是什么样子?

这些名人旧居将得到整体修复,融入场地原有的抗战文化元素,打造怀旧的抗战人文景观,同时保留传统街巷肌理,打造重庆市井生活的人文场所,而且这些最有味道的大树同样保留。”吴基浩介绍,未来这里将与人民大礼堂、三峡博物馆有机融合,建成历史文化展示窗口。

品 洪崖洞的重庆味道

在关于重庆的旅游图景中,洪崖洞是一个“标配”式的所在。

尤其是入夜后的万盏明灯,更是将其烘托出梦幻之境,被网友奉为神似宫崎骏动画电影《千与千寻》。

然而,即便是褪去这些迷离的光影,洪崖洞依然称得上重庆的文化地标。这座在悬崖峭壁上生成的吊脚楼群,融合了厚重的民俗文化、码头文化和山地民居建筑文化,老重庆记忆在这里俯拾皆是。

整个洪崖洞区域事实上有好几个地名,透过这些名字,就可以读出一段重庆城的历史。”张奇呷了一口老茶,半眯着眼,颇有些神秘地道出了他关于洪崖洞的开场白。

身为洪崖洞景区管理公司总经理,张奇的办公室就在洪崖洞6楼。轩窗之外,可见青瓦飞檐。而他的故事,仿佛都在这一砖一瓦间。

洪崖洞其实是“”。早在公元前316年秦灭巴国时,这里就是一处军事要塞。到明朝初年,戴鼎筑重庆城时,建有“九开八闭”17道城门。其中,“洪崖门”因崖高坡陡的地势,用于军事而成为一道闭门。重庆人习惯把围弧的城门叫做“”,“洪崖洞”因此被一直沿用。

洪崖洞临江。彼时,兴盛的水运将一江嘉陵江水搅得热闹非凡。由于此地是一处不易水淹的浅河滩,自然成为了一个天然的船舶及货物集散地,纸、盐大量在此囤积,因此有了纸盐河街之名。

货物的堆积促成了码头的兴旺。大家纷纷到河滩搭店,贩售小食品、日杂品,川流不息的场景,又让这里被形象地称为堆店巷。

繁荣的物流集散在洪崖洞汇集成千丝万帆的壮观形象。由此,也引来成千上万的纤夫和船工。他们身份低微进不了城,不得不在城外的崖壁上凿洞建房,形成了最早的“吊脚楼”形态。而这种依山靠崖的“吊脚楼”,在洪崖洞码头最兴盛时有数百栋之多……

时光随着吊脚楼的逐渐破败,慢慢写进了历史。洪崖洞也在经历了抗战时期日军轰炸等阵痛后,不复往昔的繁盛。

直至2000年,市委、市政府决定改善洪崖洞一带居民的居住环境。小天鹅集团有些“冷门”地获得了开发权。

张奇便是在那个时候起投身到洪崖洞的整个建设、管理。

久违的凿石声,叮叮当当地将历史又刻进青石,再将回响传进现实。

2006年9月29日,洪崖洞民俗风貌区落成开业。游吊脚群楼,观洪崖滴翠,逛山城老街,赏巴渝文化——洪崖洞以13层楼的“魔幻高差”,中西碰撞的餐饮文化,雕塑、彩雕、浮雕等展示的民俗文化,以及浓缩在青石板、木雕窗里的建筑文化,吸引了每天近1.5万人次的客流。

以6.5万平方米的体量,承载如此大的客流量,是件了不起的事情。”尽管如此,对洪崖洞来说,扩容升级仍然是当下迫在眉睫的课题。

渝中区着力打造10个山城老街区,正好给了一个契机——突出山城特色、建筑风貌、传统生活,渝中区提出要改造利用10个山城老街区。洪崖洞正是其中之一。

借着这一利好,洪崖洞规划进一步推动文商旅城融合发展,其中的一个大手笔就是建成全市最大且最具特色的滨江夜市。

据张奇介绍,滨江夜市有望明年亮相,将吸引上百家商户入驻,既有美食美酒,也有文创元素。

可以想象,夜晚来临,满江灯火。在最正宗的老码头,喝茶、品酒。一杯在手,或许那些关于游船、归人的故事,便会浮上心头……

寻 国际村的重庆记忆

自两路口往鹅岭公园方向,缓坡上行一段,便是国际村的“地盘”。

路边山墙上,依次排开的一组古铜色浮雕,清晰地彰显出这一地域的“国际范儿”——浮雕之上土耳其领事馆、澳大利亚领事馆、美国领事馆、前苏联领事馆的形象栩栩如生,透过它们,图文并茂地再现了国际村曾经的显赫。

国际村,绝非“浪得虚名”。这里的随便一位居民都能对国际村的由来“摆上一摆”,言语间藏不住的自豪与得意。

抗战爆发之后,当时的国民政府迁到重庆,很多外国使馆也相继搬迁来到这里,其中英国、美国、丹麦、土耳其、澳大利亚等国的大使馆就搬到我们这附近,使馆里的外国工作人员也在周边居住,形成了一个‘使馆区’,所以得名‘国际村’。”72岁的段佐国在国际村住了30多年,这里的历史,他如数家珍。

今天的国际村,已经寻不到“使馆区”的热闹与繁盛,但行走其间,依然有最重庆的味道,有老重庆的故事。

依山而建的国际村,有着最典型的山城风貌。这里的每一户人家都要沿着蜿蜒曲折的陡坡上行。也许是一种锻炼,像段佐国这样的老人,腿脚都麻利得很。

一路行至坡顶,竟有一处小小的开阔地,一栋两层楼的灰色小洋楼,静静地置于一隅。

这就是抗战时期美国领事馆的记者宿舍,还原貌保留着。”国际村社区党委书记唐坤蓉介绍,在其对面的一排平房,据说是当年的英国海军宿舍,不过遭遇损毁重建,已很难想象出士兵们或休闲或紧张的生活场景。

在这平坝之上,最角落的一处陈旧红砖民房才是唐坤蓉的“重点介绍”——“这里是一处暗堡,抗战时期,这里架设着高射机枪,对抗敌机。

暗堡藏身地下。踏下逼仄的台阶,方可进入。据介绍,暗堡一共有3个掩体,连接3个掩体的是一间不规则形状的主屋,高约1.8米,墙面为燕窝泥,估计作储藏战备用品用。

为什么在这里修建一所暗堡?社科院的专家曾经在考察后认为,当时美国大使馆等重要机关都处于此地,外国人出入频繁,为了安全保卫,便修建了这所暗堡。

而在老人们的讲述中,这里是渝中区的一处制高点,共有5个暗堡,布局呈梅花状,人称“梅花堡”。解放后,4个暗堡均被拆除,只剩下目前发现的这一座。

这些口口相传的故事,该如何更好地讲下去?通过“特色老社区”的打造,国际村正在努力——

通过对历史文化的梳理、学习和生活环境的改造,我们要进一步构建文化氛围,打造具有抗战历史文化的生活社区。”唐坤蓉表示。

链接

10个传统风貌区——

十八梯、湖广会馆、白象街、中山四路、大礼堂及马鞍山、李子坝、山城巷、大田湾及文化宫、打铜街、重庆古城墙遗址风貌区。

10个山城老街区——

鲁祖庙、民国印钞厂、三层马路、胜利路、戴家巷、捍卫路、飞机码头、燕子岩、洪崖洞、重庆天地老街区。

10个特色老社区——

白象街、解放西路、金汤街、领事巷、张家花园、人和街、国际村、学田湾、春森路、嘉西村老社区。

王萃 王彩艳 图片由渝中区委宣传部提供

原标题:渝中 记忆之城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