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珍档 | 西沱古镇里的这块牌匾 和共产党有什么关系
“谭家的银子,杨家的顶子,黄家的锭子,不如熊家的药铺子。”在首批十大“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之一的西沱古镇,这句俗语一直流传至今,作为名门望族之一的熊氏家族,与西沱古镇有着怎样的渊源?
今天,我们走进这座千年古镇,了解西沱古镇熊氏家族的故事。
医术高超、药到病除 熊氏家族扎根西沱
晾晒中药的筲箕簸箕,整齐划一的药铺柜子,还有当年用过的中西式看诊工具,都完好地保留了下来。在西沱古镇,熊家大药房位于云梯街平街入口前。如今的熊家大药房已经没有看诊卖药了,这里按照相关史料恢复成当年的风貌,供游客参观。
时光穿越回数百年前,熊家大药房曾门庭若市,求诊问药的人络绎不绝,熊氏家族也是西沱镇数一数二的名门望族。
相传熊姓家族来自江西省南昌府丰城县,迁来西沱三四百年,依靠经营药材起家。起初熊氏人士在重庆江北一带,他们既收购四川土药,又卖广浙淮药。
“西沱地处水陆要道,这里中药集中,特别是黄连产量大。”参与西沱申报“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的专家介绍,正是因为如此,熊姓人士开始扎根西沱,在西沱开设药店,取名“熊恒泰”。但是最初,熊姓人在西沱不和当地人联姻,也不招当地人为徒打杂,所有人员均从家乡带来。独来独往的处事之风造成经营不善,药店开始凋零。
后来,药店分家,熊姓开始在西沱与当地人联姻,亲友推荐来学徒,期满后学徒回家自设药店。再加上熊氏家族本就医术了得,在炮制中药上有独门秘方,熊家的药铺子便在西沱及周边地区发展起来。
筹集善款、施粥施药参与社会公益事业
清朝和民国时期的西沱商贸发达、商贾云集,以熊长兴大药房为主的西沱药业十分兴旺。通过熊氏家族的宅院,可以看出这个家族的富足。
今年60岁的袁小健是西沱镇综合文化站负责人,是土生土长的西沱人,他带着我们领略了熊家宅院的鬼斧神工。熊氏家族的宅院建筑雕刻精美,为典型“前店后堂”式传统民居,建筑铺面房后有天井、后堂,特别是木构件雕工精湛,驼峰、岀挑雕有花纹,门窗雕有花草、动物、人物故事等纹饰,且石柱基础雕有花草、瑞兽等。熊氏家族的宅院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与研究价值,于2009年成为第二批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
熊家在积累了大家财富的同时,还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
民国时期,熊家在熊福田故居后面挖了一口井,井壁上刻下了“第一孝泉”。“当时,哮喘、流行性感冒等疾病常发,百姓经济条件困难,生病后也没有钱看医生。”袁小健介绍,熊家人就用这井水炮制汤药,免费发放给当地人。
据历史记载,1870年,长江洪水暴涨,沿江农田被淹没,西沱水位已经到了禹王宫门外。1898年大旱,田土龟裂,禾苗枯萎,灾情严重。1914年,天旱无收,老百姓只好吃野菜树根为生。
在那个灾荒年代,西沱经历了几次自然灾害后,老百姓的日子苦不堪言。在几次的自然灾害中,熊家与西沱诸商家一道,筹集善款,赈济灾民,并以熊长兴大药房的名义在西沱施粥施药,赢得了西沱民众的爱戴。
伸张正义 开办商号千方百计帮助共产党
走进西沱古镇熊福田故居,可以看到一块“於法有光”的牌匾挂在故居前厅。“这是一块仿制品,真件现存在四川省革命博物馆。”袁小健介绍,这块牌匾的背后,有一个熊福田慷慨陈词匡扶正义的故事。
熊福田1913年东渡留学,考入日本东京明治大学政治经济系法律专业。留学期间,他在孙中山、吴玉章等人进步思想影响下,加入孙中山改组的中华革命党。归国后的熊福田在重庆开设律师事务所,他主持正义,以学识、口才和胆略名震一时。
1928年,由于叛徒的叛变,21名共产党人先后被捕,国民党当局欲加以“最大违害民国罪”置其于死地。熊福田受聘后竭力准备辩护材料,开庭审理时,熊福田为全案辩护长达3小时,最终驳斥了法院的无理判决,使被捕的全体共产党免遭杀害。按照当时规定,熊福田应得500银元的报酬,但是他分文不取。为表敬意,中共四川省委授予熊福田“於法有光”牌匾。
在西沱,还有熊福田千方百计帮助共产党人的故事。当时,国民党准备抓捕几个疑似地下党成员,熊福田恰好担任石柱县县长。“都是几个孩子,怎么可能是地下党。”熊福田帮助地下党辩驳,拖延时间,随后,又给他们通风报信,让他们免遭迫害。
在西沱古镇云梯街街口,“永成商号”坐落于此。“永成商号也是熊福田开办的,这里曾经是地下党联络站。”专家表示,永成商号在当时是一个杂货商店,通过永成商号,熊福田为共产党筹集了近10万银元的资金,而当时,普通百姓人家一个银元可以吃一年。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李舒 韩政 摄影 李野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