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确定27个三特专业 重庆理工大学2专业上榜
重庆理工大学嵌入式创新实验室成员
华龙网讯(张华)近日,市教委公布了27个重庆市本科高校“三特行动计划”特色专业建设项目。据了解,这些确定的“三特专业”都是现有国家级和市级特色专业点或学校重点打造的优势专业,充分体现学校办学定位,有较好的办学效益和社会影响。也就是说,从师资到课程、教学、学生质量,甚至就业,这些专业都很牛。那么“三特专业”具体怎么样呢?记者走进了重庆理工大学,为考生们打探了国家级特色专业、重庆市特色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卓越工程师计划 导师制培养创新人才
据了解,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作为国家级特色专业,近四年承担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内的各级各类科研项目共50余项,项目经费1000余万元,研发成果申请软件著作权或授权专利34项,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奖励7项。在人才培养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更是立足行业,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利用导师制培养创新人才。
“计算机专业是全国竞争最激烈的专业之一,学生同质化相当严重,同时,毕业生始终和企业有一定差距。”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主任黄贤英说。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该系从2010年开始,利用卓越工程师计划,对学生采用了2+1+1的培养模式,2年的基础课程,1年的校内项目开发,1年的真实项目开发。在教学计划中,大部分课程通过全程导师制方式培养。
“学生从进入卓越工程师计划开始,由专业指导教师全程指导,每个老师指导5-10名学生,而工程实践由创新团队老师和企业工程师共同指导,在创新实验室或企业完成。”黄主任说。与传统课堂不同,卓越工程师计划更加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开发的项目均来自企业的需求,更为重要的是,在接到一个项目时,学生从需求、设计、开发、测试到维护,全程参与。“这样能有效地强化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学生未来发展打下基础。”
我们的课堂有点不一样
今年签约长安集团的田野是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卓越工程师班的学生,在4年的学习生活中,“我们的课堂有点不一样”是他常跟别人说起的话题。
“上课不再是‘讲课’,是形式多样的研讨式学习,连学生也可以走到台前讲课。”田野说,在卓越工程师计划中,学生不是单纯的上课,大部分课程都强调实践。课程结束时,他们不再参加考试,而是通过答辩和模拟“竞赛”的方式来获得学分。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最让田野受益匪浅的还是基于项目的学习方式。据田野介绍,在接到一个项目时,学生从需求、设计、开发、测试到维护,全程参与。在整个项目周期中,他可以从中体会到企业实际开发的流程。
“比如我们和新加坡团队一起研发的‘比邻’项目,这是一个商家和客户沟通的平台,在研发的过程中,我们听取客户的需求,讨论哪种模式更合适,在这个过程中我见识到了国外理念和技术的开放,学习到不少东西。”田野告诉记者,在合作时,如果是小项目他和同学就在校内完成研发,如果是大项目,学生们就会直接入驻企业进行研发。
也正是基于学校的创新培养模式,在签约长安集团后,田野迅速的投入到了智能汽车、生产线监控软件等研发中。
毕业生当创客,开发智能医疗系统获30万大单
与田野一样,自己创业的胡文杰同样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大四学生,凭着在卓越工程师计划中学到的研发技术和创新能力,2014年他在北部新区首个移动互联网专业孵化楼,成立了自己的蚁云蚁科物联网科技有限公司,并凭借着一套智能医疗应用开发赚取了30多万元。
据了解,大三时,胡文杰成立了个人工作室,开始了他的创客之路。他带领团队开发的“智慧健康系统”以健康为核心,将所有的医疗设备与手机联网,通过手机应用为用户建立一个智能的健康管理系统。
“这个系统不仅能够满足用户8项基本体检项目的需要,还能形成图表传回用户手机app上,同时,系统还将根据体检参数给出专业的建议。”胡文杰说,这个项目为他带回了30万元的物联网订单。目前,该套系统已经服务了全国近2万个客户。
“在卓越工程师班里累计了很多实战经验,也参加了很多全国比赛,这些都成为我创业的资本。”胡文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