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石柱三河镇 山里女孩爱踢球
记者 蒋云龙 胡 虹
刚刚下过雨,山里的空气微凉,脚下的草坪还有些湿润。围着足球训练标志碟,一群十来岁的小女孩正在来回跑动、大脚踢球,汗水一滴一滴落进脚下的草丛。
这里是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三河镇小学。和其他农村小学类似,三河镇小学近1000个学生里,有600多个留守儿童。不一样的是,这里的近1000个孩子里,有800多个孩子都在踢足球(上图,蒋云龙摄)。
小颖(化名)就是这些孩子中的一个。
“我踢球很有天分。”她自我介绍,挺有自信。
“谁跟你说的啊?”有人问。
“没人跟我说,我自己感觉。”她笑嘻嘻的。
同龄人还在撒娇,10岁的小颖已经早早开始独立生活。父母和哥哥都在外地打工,奶奶偶尔才从山上下来看看她。大多数时间,她一个人住在家里。自己做饭、自己洗衣服、自己上学校……小颖不觉得苦,山里孩子的童年大多类似。但是,每天下午放学后1个小时的足球训练,是她生活中别样的精彩。
“山里的孩子爱足球,能吃苦。刮风下雨,都挡不住他们来踢球。”她们的教练王洋带过不少地方的学生,他说这里的孩子争气,“一输就哭,应该踢得出来。”
“以前就想踢,我妈不让,怕危险。我就一直看着别人踢。等到我三年级了,她才终于松口同意我踢足球。我是年级队的前锋!”说起前锋两个字,小颖嘴角止不住地上扬。
看着绿草茵茵的球场上,专业教练带着女孩们有模有样地训练,校长孙晓鸣说自己有时候也会恍惚,不敢相信变化来得这么快。
2013年,三河镇小学筹划组建自己的足球队。男子、女子校队组建好了,一些班级还组建了班队。没有足球场,学校把4个篮球场分拆,便成为水泥足球场。但是,学校里一个会踢足球的老师都找不到。“没办法,硬着头皮上。”教练魏小光说,他跑到主城区的学校去请教,回来后再一点点教给孩子们。
“为什么我们要搞足球呢?”孙晓鸣回忆说,“当时建设‘一校一品’,我就思考我们的优势在哪里。篮球排球,我们的身体素质比不上城里的孩子。音乐美术,我们的师资更比不上城市。只有足球,爱跑爱动、不怕吃苦的农村孩子反而有些优势。”
事实证明,这条路子选对了。在一场比赛中,女子校队队员马庆玲被重庆三十七中看中,小学毕业后就要到重庆主城读书了。
这个消息传回后,家长们奔走相告。小颖的队友小秋(化名)家在三河镇小学数十公里之外,但是母亲劝她来三河读书,“踢好了,将来能去城里念书呢。”为了妈妈这句话,9岁的小秋就开始了一个人住校的生活。转学过来没多久,小秋已经能跟得上年级队的进度了。她说,她喜欢踢球。
踢球的越来越多,孙晓鸣说“氛围起来了”。“不耽误学习,大多数球队主力都是优等生。以前去黑网吧的,现在都来踢球了。从数据看,孩子们的身体素质也变好了。而且,我们管得好,没有孩子踢球严重受伤的。”孙晓鸣说。
“我想他们踢得好,踢出石柱,踢出渝东南,将来要能踢出重庆、踢出中国那就更好了。”孙晓鸣说,“为校争不争光那是其次。关键是,踢球让他们的人生不一样了。”
近3年,三河镇小学捧回了13个冠军奖杯。许多主城区的好学校专程跑过来“挖人”。孩子们的信心也增强了。“去年有8个,今年有9个,有男有女,都被城里的学校挖走了。条件好嘞,有些生活费都给免了。”说起这些数字,孙晓鸣也很高兴。据县教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以三河镇小学为代表,石柱县许多小学和中学的校园足球都发展得很好,在区域和全市范围的比赛中屡创佳绩。
“砰。”教练王洋一脚将足球高高地踢上天空,似乎高过了周边的群山。女孩子们“哇”的一声,望向高处,眼神中满满的都是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