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红色地标·重庆站 | “红色三岩”,红岩精神的发祥地
6月16日,“寻访百年红色精神 重走红色革命地标”——全国弘扬践行革命精神红色宣传联盟建党百年大型融媒采访活动来到重庆,共同探寻红岩精神。
红岩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而被称为“红色三岩”的红岩、曾家岩、虎头岩,更是充满了红色记忆。那么,“红色三岩”又有哪些故事?重庆红岩联线文化发展管理中心工作人员在活动现场做出了解答。
“红色三岩”,是指以红岩嘴(1945年改为“红岩村”,中共中央南方局暨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旧址)、曾家岩(曾家岩50号周公馆、桂园、特园)、虎头岩(《新华日报》总馆旧址)为主的革命遗址群,三处地名都有一个“岩”字,因此得名。“红色三岩”共有28处革命遗址,含3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1批市文物保护单位。
红岩本是一处地名,位于距重庆市区十余里的西北郊嘉陵江边。这里的地质结构主要由侏罗纪红色页岩组成,地形酷似伸向嘉陵江边的山嘴,因此又叫红岩嘴。20世纪30年代初,一位叫饶国模的知识妇女买下这里开垦花果农场,满山遍野种上桃树、梨树、苹果树、海棠和月季等。至抗战前夕,红岩嘴山谷已是花果绿树满山。
1939年初,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在重庆成立,周恩来任书记。因国民党不允许中共党组织公开活动,所以南方局最初秘密设在机房街70号公开机关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内。由于城区住房不敷使用,加上日机轰炸,周恩来到重庆后马上指示在城区近郊另觅新址,在地下党的帮助下,选中了饶国模的花果农场。
当中国共产党提出拟在农场建立机关时,饶国模当即划出地皮并积极帮助筹建工作。1939年5月,机房街70号被日机炸毁,董必武等率领南方局和办事处大部分同志迁往红岩村,散住在农场工人宿舍和堆放柴草杂物的几处茅草房里。当年秋天,由办事处同志自己设计、修建的办公住宿大楼竣工,南方局、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全部迁此办公。重庆地方当局将这里的门牌号编为红岩嘴13号(1945年改为红岩村13号)。从此,红岩村这片土地被赋予了新的历史内涵。
曾家岩又称“周公馆”,是抗战时期周恩来在重庆的居所。1939年初,中共中央南方局考虑到办事处住房甚是紧张,而曾家岩地处市区,靠近国民政府,会客访友和与各界人士接触都很方便,有利于开展工作,便以周恩来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的公开名义,租用了重庆市渝中区中山四路曾家岩50号主楼和三楼的全部以及二楼东边的三间房屋,对外称作“周公馆”。而实际上,这里是中共中央南方局部分机构所在地,南方局军事组、文化组、妇女组、外事组和党派组均秘密设在这里。柳亚子、张澜、黄炎培、沈钧儒等各界知名人士都曾是周公馆里的常客。周公馆条件艰苦,开饭时,桌凳、碗筷都不够,然而所到的客人都不以为意,反而谈笑风生,相聚甚欢。
在周公馆外,距大门右边百米之遥的是国民党军统局局长戴笠的公馆,左边毗邻国民党警察局派出所。为了监视曾家岩,军统特务在路口开了一个小茶馆和修鞋铺,从早到晚轮流坐在这两间房屋中,目光牢牢锁定在周公馆的大门上。在内外环境都非常险恶的情况下,革命先辈们依然风雨兼程,为国奔忙。
虎头岩被人熟知则是因为《新华日报》。1939年,因遇日机轰炸损毁严重,《新华日报》从5月4日停刊,报馆迁往与红岩毗邻的虎头岩下的化龙桥新村165号(现位于重庆市渝中区虎头岩村)。同年8月13日,《新华日报》在这里复刊,一直战斗到1947年2月被国民党无理查封为止。在这低矮潮湿的报馆里,《新华日报》在周恩来和中共中央南方局的直接领导下坚持近三千个日日夜夜,报道真实情况,传播革命真理,向全国人民宣传中国共产党团结抗战的主张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意义,介绍八路军、新四军的战绩,同时揭露国民党的黑暗和谬误,揭露社会上一切不合理的现象,成为国统区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食粮。
在以周恩来为书记的中共中央南方局领导下,“红色三岩”发挥着维护国共合作、巩固和壮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唤醒民众和挽救民族危亡的重要历史使命,如同迷雾中的明灯,屹立于战时首都重庆。
上游新闻记者 蒋艳 纪文伶 王梓涵 摄影 胡杰 甘侠义 通讯员 陈叔玥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 联系上游 。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