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
核心提示
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强调,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一定要保护好。必须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考虑,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探索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子,处理好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关系。
近年来,重庆严格遵循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原则,加大对长江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从源头处截污,推动绿色发展,为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作出了应有贡献。
库区消落带变身沿江水上森林
万州栽种中山杉破解世界级生态难题
重庆日报记者 栗园园
4月28日,万州区百安坝街道坨口(小地名)外的长江边上,船只静静地在一江碧水中航行,岸边70多亩中山杉郁郁成林,江岸绿的美景令人心旷神怡。
“以前这里就是一片荒滩,如今的环境,是我们用近10年的努力换来的,过程不易,但成果令人自豪。”原万州区林业局林科所所长、林业高级工程师任凭介绍,三峡工程建成后,随着水位的涨跌,万州区形成了近24平方公里的消落带,坨口部分区域就处于其中。
由于成库面积大、水位落差大、季节性气候反差大,生态环境极其脆弱,三峡库区消落带的生态恢复与治理一直是一个世界级的生态难题。“必须具备特定生态习性的植物才能适应恶劣的生长环境,它既要冬季耐淹,又要夏季耐旱,这样的植物种类非常稀少。”任凭说。
2002年初,国家外专局从江苏省南京植物研究所引种了约两万株“中山杉118”到万州区进行栽植试验。任凭对此密切关注,通过观察,他发现这个树种就是库区治理消落带所需要的。
2009年初,配合三峡水库首次蓄水,任凭带领他的科研团队,开始了消落带治理的试验示范。当年,他们共移栽了208株直径3-5厘米、苗高3-4米的“中山杉118”大苗,在沱口福利院外江边170-175米区间进行淹没浸泡试验,每年调查淹没后苗木的生长成活情况,分析浸水淹没对苗木生长的影响。经过八年的淹没浸泡试验,目前苗木保存204株,死亡4株,保存率达到98%。
任凭告诉重庆日报记者,多年来,他们先后试种过竹柳、桑树等多个树种,目前来看,中山杉是表现最好的,不仅生长速度快,而且耐淹耐旱能力强、病虫害少。
2012年3月,万州又在新田镇五溪村、瀼渡镇等地的江边消落带165-175米范围内,营造了近500亩中山杉试验示范林。
目前为止,万州区长江消落带上已推广栽植中山杉试验示范林近1500亩,绿化消落带岸线长度达到40公里,逐步形成了消落带绿色生态长廊,有效缓解了消落带水土流失,并逐步形成了沿江水上森林的壮美景观。
“除了改善生态环境,中山杉还能产生很大的经济价值。”万州区林业局一负责人介绍,根据测算,万州境内近24平方公里的消落带区域中,165—175米区域总面积为1.6万亩,适宜栽种中山杉的面积有9375亩。由于中山杉具有较好的材质,是制作家具的重要原料,因此,随着中山杉在万州的栽植面积逐步扩大,在保证消落带治理效果的前提下,适当抚育间伐出的木材,还可产生一笔不菲的收入,逐步形成一个近万亩的消落带生态经济带。“这真正践行了习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思想,实现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三丰收!”该负责人说。
“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目前整个三峡库区的消落带治理工作仍处于探索、推广阶段,接下来要做的还有很多。”任凭表示,下一步,在对已栽植的中山杉试验示范林加强抚育管护,确保苗木正常生长的同时,仍需进一步进行乔、灌、草立体种植模式试验示范,筛选耐淹适生品种,并做好示范推广工作,为三峡库区消落带生物治理和植被修复提供理论和技术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