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年前她来到重庆,结束了重庆无儿科专科医院的历史
65年前,原上海第一医学院400余名专家人才溯江而上、西迁重庆,为西部医疗卫生事业矢志奋斗。从此,“西迁精神”在巴渝大地薪火相传。
今天,我们将走进一位95岁高龄的老人——郑惠连。她是,西迁专家代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原儿保科主任、全国儿童保健终身成就奖获得者、2020年感动重庆十大人物。去看看,她“党叫去哪里,我就去哪里”的故事。
“阿拉是上海人。”1956年,郑惠连还不到30岁。和许多热血青年一起,她响应党的号召、听从祖国召唤,从上海来到重庆。一转眼已经65年了。
“我的哥哥和姐姐就死于小儿传染病,所以我从小立志学医,救死扶伤。”今年已是95岁高龄的郑惠连仍然精神矍铄,过去的点点滴滴都深刻印在她的脑海里。
1950年,郑惠连成为新中国首批医学毕业生,积极投入了“跟着共产党、建设新中国”的热潮,在上海第一医学院附属儿科医院努力工作,很快成为儿科主治医师。
1955年底,医院的领导突然找到她,“惠连,中央号召广大青年支援西南,你愿意去重庆建设儿科医院吗?”她不假思索地答应:“愿意!服从组织安排!”
离开新婚不久的丈夫,她只身一人来到重庆,什么都不习惯,还要顶着巨大的压力筹建儿童医院。整个筹备组,就她一个人懂医学、了解儿科,门诊和病房的改造,病房药品的准备,甚至器材采购等,都得她来牵头操办。
仅用了4个月,重庆医学院附属儿科医院(现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开诊,从此重庆结束了无儿科专科医院的历史。
“作为医院唯一的主治医师,医院开诊后,我要同时负责医院门诊、病房、药剂、检验等医疗管理工作,整天忙得像只陀螺。但我心里却非常高兴,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我忙一点、累一点都是值得的!”郑惠连说
多年后,郑惠连有机会调回上海,但她不仅没有离开重庆,还申请把爱人也调到了重庆。
▲郑惠连 图:重庆市科学技术协会
1978年,郑惠连已经52岁了,身边不少同龄人都开始准备退休,但她做好了“从零开始”的准备。
医院希望郑惠连牵头成立儿童保健科,从治病转变到防病。然而当时儿童保健在国内还是一片空白。
“很多医生认为,治病是正儿八经的事,防病那都不是医生干的。”郑惠连想,“为什么无论我们怎么治,患儿始终那么多?虽然儿童保健看似‘婆婆妈妈’的事情,但涉及儿童科学的喂养、营养的平衡、性格的塑造等方方面面。一个孩子的基础打好了,是会受益一辈子的;如果从源头着手,减少儿童的患病率,肯定比医治一个个具体的病例更有价值。”
没有教材,没有教师,没有经验……“做儿童保健,比筹建儿童医院还要难。”
经过多方共同努力,功夫不负有心人!重庆在全国率先出版了全国高等医学院校规划教材《儿童保健学》,多年来也培养出许多优秀的儿保专家。婴儿死亡率、畸形率大为减少,曾经很常见的白喉、猩红热、百日咳等危害儿童成长的疾病也基本绝迹。
时至今日,退休25年的郑惠连仍坚持坐诊、义诊,开展育儿的科普讲座。“我接诊的孩子中,有的已经为人父母,现在他们又带着自己的孩子来做儿童保健。每当听到孩子们亲热地叫我‘郑婆婆’,我这心里呀,是暖洋洋、热乎乎的!”
回想自己的一生,郑惠连觉得,可以把多年积累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传授给家长和同行们,帮助重庆以及全国的儿童健康成长,是一件很有价值的事情。
“我觉得重庆这片热土,我没有白来;我觉得跟着共产党,我的一生,没有白过!”
▲“重庆英才讲堂”庆祝建党100周年专题报告会现场。 图:重庆市科学技术协会
“听党指挥跟党走 建功立业新时代——‘重庆英才讲堂’庆祝建党100周年专题报告会”由重庆市委组织部、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重庆市科学技术协会联合主办,重庆医科大学承办,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协办。
原标题:【重庆英才讲堂】她,结束重庆无儿科专科医院的历史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 联系上游 。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