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老街陆续“翻新”的背后:唤醒城市记忆的文化新地标

16.03.2018  12:12

在重庆,留住城市传统记忆正在成为一种趋势。

位于白象街的李耀庭公馆已完成主体结构修复。这座始建于清末的青砖小楼,见证着重庆下半城一百多年的风云际会。在残缺的砖体上,字迹清晰依然。 新华网 李相博 摄

新华网重庆3月16日电(王龙博)今年春节,经过一年修缮的湖广会馆与东水门老街重新迎客。这条承载着重庆移民文化的老街刚刚试营业,就迎来了络绎不绝混杂着各种口音的游客。

每到周末,曾见证重庆百年开埠史的白象街、米市街就挤满了前去拍照的文艺青年。十八梯、下浩等仍在修缮的项目,也时不时会在网络上引起关注。

近年来,留住传统记忆似乎正在成为一种趋势。”当地学者分析称,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历史老街区项目不断出现。 自长江与嘉陵江交汇的朝天门往望龙门,至储奇门一线,是重庆人口中的“下半城”。规模更大、更具体系化的历史风貌区建设正在这里进行。而隔长江相望的南滨路,也正在慈云寺——米市街——龙门浩段再现开埠时期的历史街区。

老街,何以在重庆焕发出新的生机?

再现重庆“母城

在重庆,许多的“母城”记忆正在一点一滴的再现。图为修复后的白象街建筑。新华网 李相博 摄

1950年,年幼的何智亚随家人迁居重庆下半城。

多年以后,他仍时常想起望龙门某处的沿街小巷,以及儿时生活过重庆“母城”。

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伴随着大刀阔斧的城市建设,老重庆城的历史遗迹不断消失。作为当年渝中区主管建设的地方官,何智亚既感到惋惜,又无可奈何。“那时的理念不一样,城市发展需要加快建设。

几乎在同一时间,何智亚开始用镜头记录重庆老城、老街,以求用影像留住即将远去的家园。

时至今日,何智亚已经是重庆著名城市规划建设和历史文化专家。下半城许多历史风貌区的规划,何智亚也参与其中。

重庆人保护历史建筑的意识在提高。”何智亚说,要读懂一座城市,不止于新起的高楼大厦,更要看那些历尽沧桑的老建筑。

何智亚心心念念的下半城,是重庆的“母城”。 开埠文化、移民文化、巴渝山水文化等多种文化类型在这里交融荟萃,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据统计,下半城现有重庆各时期文物63处。其中,国家级文物14处,市级文物20处,区级文物6处,未定级文物23处,占渝中区文物总数的31.5%。

如今,这里正采取“以点带面”的思路,通过十八梯传统风貌区、白象街传统风貌区和湖广会馆及东水门历史文化街区三大载体,全面再现重庆城的历史文脉。 “以点带面”的思路不仅适用于整个下半城的规划,也被用在具体项目上。“以白象街项目为例,风貌区内有11处文物建筑,我们在文物保护的基础上规划了26.7万平方米的风貌区。“项目建设方融创西南区域公司南部片区副总经理徐帆说,设计建议均坚持开埠时期建筑风格。

渝中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历史文化街区发展方面,渝中区已确立了“看得见历史,记得住乡愁,引领着未来”的发展理念,串联下半城各片区和文物资源,争取尽快成型。

旧城改造”的新思维

米市街合记堆店为原米市街开埠时期的米仓,现已入选重庆市第一批优秀历史建筑名录。新华网发

重庆近年来不断出现的历史风貌区或工业遗址文创园项目,多位于旧城改造甚至棚户区改造区域。不论是渝中区的下半城,还是沿南滨路的多条老街,原本均不同程度面临房屋老旧、消防隐患、生活不便等问题。

这些片区原本就有改造需求。”重庆大学城规建设学院副教授黄勇说,但对当下社会来讲,历史街区也是一种公共文化产品。“这个属性也是非常重要的。

也就是说,改造的初衷应该是为重庆人提供一个能建立认同感、归属感,甚至自豪感的场所。”黄勇认为。 新华网注意到,在这一轮历史文化街区或历史风貌区建设中,大多都以社会资本为主体。包括许多区域内的文物建筑,修缮保护的出资方也为社会资本。

这是一种思维的转变。”何智亚认为,引入社会资本,能缓解文物建筑保护中的资金难题。“在合法利用过程中的保护,也有利于形成文物保护的常态机制。

新华网在采访中发现,在加快旧城改造步伐的同时,引入社会资本也有利于文物建筑“活起来”。

以位于长江南岸的慈云寺—米市街—龙门浩街区为例,城市规划景观设计师陈雨茁曾尝试通过“众筹”方式修复了5栋历史建筑,但仅占整个米市老街建筑总量的1/10。

鉴于这种方式在老建筑修复中不可持续,南岸区政府在慈云寺老街修复过程中引入了相关房地产开发商,希望借助社会资本的力量推动老建筑的修复。 如今,已经开街的米市街已成为新的城市地标。老街修复项目参与者探索的商业开发与老街保护共存的互利共赢模式,在解决老建筑修复资金难题的同时,还引来人气增添了活力,让米市街成了更多人心中的城市记忆。

实践证明,为保护而保护的道路是行不通的,近现代建筑只有合理利用才是更好的保护。”当地学者称。

原标题:文化新地标背后的重庆新思维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