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股权激励+资本撬动”助推石墨烯快速产业化

09.07.2015  10:59

  新华社重庆7月8日电(记者张桂林)2013年初,国内首片大面积石墨烯薄膜在中科院重庆研究院诞生。今年3月,全球首批量产石墨烯手机在重庆发布。短短两年时间里,从实验室迈向大规模商用,重庆石墨烯产业缘何能够快速崛起?

  石墨烯,一种由单层碳原子构成的片状结构碳材料,是目前已知的最薄、最坚硬、室温下导电性最好,并拥有优异光学和热学性能的纳米材料,可广泛应用于柔性显示、灵敏传感、快速蓄能、航空航天等各领域。英国科学家于2004年发现该材料,并获得2010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

  我国石墨烯研发应用也迅速跟进。2013年初,中科院重庆研究院史浩飞科研团队经过长期攻关,率先研发出国内面积最大、15英寸单层石墨烯薄膜,并制备出7英寸石墨烯柔性触摸屏,掌握了国际领先的石墨烯薄膜制备技术。

  如何才能使石墨烯研发持续提升,并转化为产业应用,成为摆在科研机构面前的一道难题。“石墨烯后续开发应用,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仅靠研究院自身很难支撑。但如果简单把技术成果卖掉,后续开发就成了‘无源之水’。”中科院重庆研究院院长袁家虎说,他们最后决定走市场化运作的路子,引入资本撬动应用,并对研发团队“捆绑”激励。

  看好石墨烯产业前景的各路风险资本接踵而来。2013年,上海南江集团与中科院重庆研究院达成合作,前期投入2.16亿元,用于技术转让、后续研发、销售奖励等,并成立注册资本金2.67亿元的重庆墨希科技有限公司,其中,中科院重庆研究院占股25%。中科院重庆研究院则拿出一半股份,对核心研发团队实施股权激励。

  “这种合作安排,使研发团队近期有了平台、中期有了经费、远期有了股权,技术提升速度大大加快。”中科院重庆研究院微纳制造与系统集成研究中心主任、重庆墨希科技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史浩飞介绍,两年来,石墨烯薄膜制备技术进一步完善,年产能已达100万平方米,每平方米成本也从最初的近2000元降至百元以内,并在智能终端、绿色能源领域,完成多款应用产品开发和中试。墨希科技有限公司还获得国家863计划首个石墨烯领域项目支持,并中标工信部“2015年工业转型升级强基工程”。

  产业链整合培育也同步推进。在重庆市政府积极引导下,以墨希科技有限公司为“旗舰”,在重庆高新区先后聚集起中游材料应用开发、下游终端产品制造等10多家企业,后续开发应用链条初步形成。

  深圳松录科技公司是一家触屏生产企业,今年初入驻重庆。公司负责人透露,未来3年将投资3亿元,形成年产石墨烯触屏1500万片的产能。从事石墨烯智能手机研发制造的新唐电公司,已建成12条生产线,目前正整合上游企业的石墨烯触屏、电池、导热膜等,开发一款石墨烯智能手机,将具备更好的触控性能、更长的待机时间、更优的导热性能。重庆墨希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源源告诉记者,除智能终端外,目前还在积极研发适用于太阳能电池、柔性电子器件、复合材料等领域的石墨烯产品。

  为进一步助推石墨烯等新兴产业发展,今年5月,重庆市设立800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股权投资基金,将以股权或“股权+债权”等方式投向电子核心部件、机器人及智能装备、石墨烯新材料等产业。重庆市政府还作出规划,聚集资源、引导企业,加快石墨烯薄膜材料在触控显示屏、传感器、电子器件等领域的广泛应用,积极推进石墨烯电池、散热膜、复合材料以及石墨烯涂料在汽车、建筑、新能源等领域应用,力争到2020年,石墨烯及纳米材料实现销售收入300亿元,建成国家级产业基地。

重庆南川:小小蓝莓果 甜蜜大产业
  新华网重庆6月9日电 夏日时节,新华网
非遗药香为乡村振兴“开良方”
     新华网重庆6月16日电 一副药香要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