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获国家生态环保建设三项试点

21.12.2018  17:40
      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是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重要指示。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重庆积极行动,国家部委鼎力支持,今年9月份和10月份,财政部等部委连续将重庆纳入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重点省市、第三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并给予专项补助46亿元。

      地灾综合防治体系建设  
      目标:提高全市全社会地质灾害防治能力
      9月26日,重庆在财政部、自然资源部举行的竞争性选拔现场答辩及专家评审中,成功入围国家第二批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试点。将获得中央财政支持20亿元,分5年到位。
      今年到2022年,重庆将投资110亿元,建设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工程治理与搬迁避让、防治能力体系。
      项目建设方案明确:调查评价体系上,计划是在所有区县开展地质灾害调查、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勘查、重点集镇调勘查。监测预警体系上,重点是开展一级监测点(特大型地质灾害)、二级监测点(大型地质灾害),三级监测点(中小型地质灾害)智能化监测预警和群测群防。工程治理与搬迁避让体系上,任务是实施168处大型特大型、1060处中小型、150个受地灾威胁城集镇、192处高位地质灾害隐患点工程治理。防治能力体系上,目标是装备配备现代化、人员能力科技化、驻守工作常态化,同时支持科研单位和院校发挥力量,加强科学研究,提升地质灾害防治及预测预警研究,完善地质灾害相关理论等。
      5年目标、分年实施。重庆将分年度编制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方案,并在现有市级地质灾害防治项目和资金管理办法基础上,从项目管理、资金管理、监督检查和技术标准等方面进行细化完善,确保项目有效落地落实,确保综合防治体系建设项目顺利推进和国家专项补助资金管理规范、使用安全。

      山水林田湖草一体治理
      目标:山青、水绿、林茂、田良、湖净、草盛
      10月23日,重庆在全国竞争性立项评审中,成功入围第三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将获中央补助20亿元。中央财政先期支持10亿元,后续根据推进情况再支持10亿元。
      据了解,重庆将以修复“四山”(缙云山、中梁山、铜锣山、明月山)受损山体和保护“两江”(长江和嘉陵江)水环境为重点任务,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
      今后三年,重庆将投入102.83亿元,以实施“12347”工程为主线展开治理,即建立1个广阳岛为核心的长江生态文明创新实验区;在“两江”岸线和交汇区域修复流域水生态系统,确保试点区内长江水质稳定达标;在三片平行丘陵谷地开展水污染治理、提高森林覆盖率和开展土地整理与土壤污染治理;在“四山”平行山脉,修复受损山体、治理矿山生态环境,开展国土绿化提升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实施7大类生态保护修复工程。
      按计划,重庆将统筹整合有关专项资金,并广泛吸纳社会资本,采取政府+市场的方式治理,分年度、按进度对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专项资金进行绩效评价和重点项目专项评价,确保专项资金使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黑臭水体再治理再提升
      目标:建成20条约406公里“清水绿岸
      10月24日,重庆在国家部委举行的竞争性答辩中,成功入选20个2018年全国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中央财政为此将分3年给予重庆总共6亿元的资金补助。
      据介绍,重庆主城区建成区原来有黑臭水体31段、143公里,涉及20条河流,经过持续努力,今年6月顺利通过住房城乡建设部、生态环境部黑臭水体专项督查,成为全国黑臭水体消除率达到100%的9个城市之一,受到了国家部委充分肯定。
      此次入围示范城市,重庆将在基本消除黑臭水体的基础上开展“清水绿岸”治理提升,按照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从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生态修复、活水保质、海绵体系建设以及水质监测能力提升等方面推进全流域治理,提升水体水质,改善水环境。
      重庆明确,到2021年,建成20条约406公里“清水绿岸”,把原黑臭水体打造成为鱼翔浅底的清澈河流、开放共享的绿色长廊、舒适宜人的生态空间。河流水质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IV类及以上标准,流域范围内448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达到海绵城市规划指标要求,绿化缓冲带绿化覆盖率达到80%以上。
      今年起,市财政将拿出3.5亿元,对之前通过国家专项督查的31段黑臭水体实施补助,具体将以断面宽度20米为限,超过或小于20米的,分别补助每公里300万元和200万元,分5年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