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让红色文化基因刻入城市肌理

13.06.2023  08:54

  新华网重庆6月13日电(陶玉莲 李前磊)趁着高考期间学校放假,来自辽宁的王先生带着10岁的儿子来重庆旅游,落地第一站就是位于渝中区磁器街的重庆大轰炸惨案遗址。看着防空洞内再现的八十多年前重庆大轰炸“六五”大隧道惨案场景,看着重庆人民“愈炸愈强”的民族之魂,王先生不由感叹到:“这真是一座英雄之城!

图为大轰炸惨案遗址入口处的“愈炸愈强”标语。新华网 耿骏宇 摄

  在曾家岩50号周公馆回首往昔的光辉岁月;在烈士墓为“11·27”大屠杀惨案死难烈士献上鲜花;在白公馆监狱旧址带着孩子重温“小萝卜头”的故事……近年来,重庆依托悠久的革命历史、丰富的红色资源,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感受红色文化。一山一水间深植的“红色基因”,也书写着这座城市对革命先烈的深情追忆,镌刻着这座城市永不磨灭的红色印记。

  红色博物馆、纪念馆成热门打卡地

  在渣滓洞监狱中举办“春节联欢会”,借着表演“叠罗汉”侦察高墙外的岗哨布置……在修缮后重新布展的渣滓洞监狱旧址,展示着一场别样“春晚”的故事。一名来自江苏的游客孙女士参观后表示,“想不到,在那样艰险的环境中,革命志士们的斗志还能如此高昂。

航拍镜头下,渣滓洞掩映在重庆歌乐山茂密的树林中。新华网 耿骏宇 摄

  “《新华日报》为了冲破国民党反动当局的封锁,建立了一支报童队伍,孩子们的任务是送报、卖报、发展订户。1941年,《新华日报》登载周恩来同志的题诗:‘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揭露国民党反动当局发动‘皖南事变’的真相。”在《新华日报》总馆旧址,重庆市民胡女士带着8岁的女儿参观并给她讲解。胡女士称,自己学生时代就经常参观红岩村、渣滓洞、白公馆等地,每到11月27日,学校还会带领大家前往歌乐山烈士陵园扫墓。

  除了节假日,近年来重庆各大红色景区景点平日里也游客不断,亲子家庭和年轻人正成为红色旅游的“主力军”,参观过程中,大家不仅加深了对历史的认识,也更能明白今天的生活有多么来之不易。

  数据显示,重庆有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16处,红色旅游景区景点112处,红色A级景区22个,不可移动革命文物417处,登记备案革命纪念馆36家,馆藏革命文物29374件(套),其中珍贵文物5137件(套)。列入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名录6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10处。

  今年2月,重庆市革命文物保护中心在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揭牌。该中心将设立文物预防性保护实验室、文物科技实验室、文物修缮室、文物修复室、辅助功能区,全力协同重庆市各大纪念馆(纪念地),统筹推进全市革命文物保护修缮、保管修复、研究阐释、学术交流、活化利用、人才培养等各项工作,让革命文物更好地服务当下、绽放光彩。

  重庆红岩联线文化发展管理中心遗址保护部工作人员周勇表示,很多文物特别是不可移动文物其实和大家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它就在我们的身边,现在越来越多的游客对这些文物建筑,还有它背后的历史感兴趣,我们正在把文物和城市、生活结合起来,更好地服务大众。

  演艺赋能 “红色记忆”历久弥新

  360度旋转的观众席,时而穿过狭窄的街巷,时而面对汹涌的嘉陵江,枪声在耳边响起,抬头仰望,滚滚江水从天而降……舞台空间的旋转交错、舞美布景的恢弘气势,加上多媒体动态全景音画,大型红色舞台剧《重庆·1949》以1949年重庆解放前夕为历史背景,讲述了众多被关押在渣滓洞、白公馆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黎明即将到来的前夜,与敌人殊死搏斗、宁死不屈的感人故事。

图为大型红色舞台剧《重庆 1949》演出现场。新华网发(王琦 摄)

  重庆一九四九演艺文化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慧芳表示,自公演以来,该剧已经演出800余场,超过70%的观众是35岁以下的年轻人。“希望通过这种全新的演绎方式,让更多的观众愿意走入剧场,沉浸式的去感受这段历史,给他们不仅仅带来视觉和听觉上的震撼,更多的是心灵上的震撼。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暌违80年,抗战戏剧经典代表作《风雪夜归人》(2023年版)在今年4月重归首演剧场——重庆抗建堂。

  抗建堂位于重庆市渝中区闹市的背街小巷里,抗战时期,一年一度的“雾季公演”在这里上演,郭沫若编剧、石凌鹤导演的《棠棣之花》,曹禺编剧、张骏祥导演的《北京人》,吴祖光编剧、贺孟斧导演的《风雪夜归人》等大型话剧都曾引起轰动。

  如今,这处戏剧人用艺术形式谱写抗日战歌、揭露社会黑暗的地方重归活跃,2021年,重庆市话剧院正式开启重庆经典抗战话剧排演工程,第一部作品2021版话剧《雾重庆》在此首演。该剧以抗战为主要背景,通过一群青年人的转变,展现了抗战大后方真实的生活。该剧导演査明哲表示,“在重庆这片沃土之上,抗战戏剧是一笔宝贵的财富,《雾重庆》之前经历过四个版本,曾一票难求,轰动一时,如今再次传承依然能被当代观众所接受,可见历史文化中的经典名剧在大众心中植下了根。

  取材于小说《红岩》的川剧《江姐》,将老故事演出了新感动;舞剧《绝对考验》以红岩女英烈张露萍为人物原型,演绎孤独绝境下一个闪耀人性光辉的舞台艺术形象;情景式体验剧《黎明之前》通过视觉特效、实景再现、观演互动等形式,再现红岩英烈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以及与家人之间的真切情感……在重庆,各处剧场里轮番上演着红色记忆,城市上空不断回响着经典与新创之声。以音乐、舞蹈、戏剧等多种艺术形式竞相诉说着峥嵘故事,让城市红色肌理更充盈,城市软实力更耀眼夺目。

  城市红色基因赓续相传

  “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每到立春时节,在重庆市沙坪坝区红岩景区,数千株红梅便次第绽放。不少游客前来或拍照留念捕捉春意,或静静感受红梅的清雅忠贞、坚毅顽强,或见证红岩丹心不改。

重庆市沙坪坝区红岩景区,数千株红梅次第绽放。新华网发(孙凯芳 摄)

  在重庆市渝中区七星岗“天官府8号”,有一栋一栋砖木结构、歇山式大屋顶,这栋中西合璧风格的建筑。这里是郭沫若在重庆办公和居住的地方,也是抗战时期众多在渝文化名人的重要聚会场地,沈雁冰、老舍、陶行知等中国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大家们,都曾是这栋小楼的常客。它见证着重庆过去的风云历史,历经1年修缮、3年策展,于2021年作为新的陈列馆对外开放,静静地伫立在繁华都市中,向人们讲述当年的故事。

  老建筑、新景区,在时光里“有机生长”、绽放芳华。赓续红色血脉,更有无数的传承人在接力。

  抗战期间,中共中央南方局及其掩护机关八路军办事处迁来重庆,饶国模在自己经营的大有农场修建楼房,并无偿提供给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使用。大家都亲切地称这里为“红岩村”,这里也成为了大后方人民的希望所在。受祖辈影响,如今,饶国模的曾曾外孙女王佩雯成为了重庆红岩联线文化发展管理中心参观接待一部的一名讲解员,每当带领游客走在红岩村景区充满历史沧桑感的石板路上,骄傲的心情总是油然而生。

  在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时不时会看到一些小朋友作为小导游,为前来参观游览的市民、游客讲解。重庆红岩联线文化发展管理中心参观接待一部部长何玲介绍,“我们每一年都会走进学校,进行小小讲解员的招募,通过一些考核流程后,孩子们来到了红岩,接受专业讲解员的培训。”据了解,每到周末和节假日,小小讲解员们都会到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进行讲解,宣传革命烈士们用生命诠释的红岩精神,传递红色基因和革命薪火。

  每到周一,71岁的红岩志愿者余忠荣就带着他的工具,来到重庆市沙坪坝区光荣坡社区党群服务站,等着为有需要的居民们义务磨刀。余忠荣表示,“在退休时间给老百姓、给居民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我觉得我也很乐意。”春风十里,到山上植树添绿;枇杷熟了,到园中帮忙采摘;对城市户外箱体进行美化,让箱体变成风景……红岩志愿者队伍,已成为活跃在山城这片红色土地上的流动风景线。

  一段段红色记忆,一个个红色故事,一处处红色印记,滋养着重庆人的精神,推动着重庆城市的发展演变,也不断地激励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

编辑: 陶玉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