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掌故丨重庆这哥们儿牛!三座古桥一人修!
说到冠绝天下的“桥都”重庆,那古桥亦是毫不含糊,其中,数涪陵到南川之间的桥最为壮观。桥梁最多时百米一桥毫无夸张,而且种类齐全,拱桥、板桥、廊桥……算得上是古代桥梁的博物馆,至今很多留存下来的依然是古代建筑的瑰宝。
而鲜有人知道,这些古桥很多都是出自同一人之手,他就是 陈永恩 。
时势造英雄,险地出大师
古代何以涪陵到南川云集这么多的桥梁,似乎是上天开的一个玩笑。地缘和物产的原因,使两地历史上贸易往来频繁,无数条大小商贾穿梭其间,孕育了星星点点的繁华集镇。然而天公不作美,偏偏两地山高谷深、水系纵横。于是,修桥便成了历朝历代都绕不过去的重要课题,查阅沿途乡镇志书发现,这一带历史上很多大事都是因桥而生。
提到建桥,必说陈永恩。此人极其神秘,史料关于他的记载只有:陈永恩(1813 -1890),南川鸣玉镇柿子坪人,石匠,技术超群。然后罗列了达济桥、平澜桥、状元桥等一大堆桥,最后淡淡地说,都是他干的。几句轻描淡写,足以让人吓一大跳,究其数量、修桥效率、桥的种类,一代桥神可谓当仁不让。
△南川鸣玉镇
各地关于他的故事流传广泛,其年少致孝,曾割骨治母病美名远播。父母逝世后,为拉扯弟妹七人,随伯父做起石匠,聪慧善学且乐于助人,不管是周边百姓,还是路过此地的客商都很喜欢他。
据说他修桥有四绝:一是不管再复杂的地形,都能立马找到合适的位置、选择合适的形制,巧妙借势架桥;二是其所修桥梁绝不雷同,而且总有一定说法;三是每座桥总会留下几个谜一样的设计;四是桥的设计在山水意境上极为考究,自然天成。故此,即使是远在涪陵的乡镇,遇到破解不了的难题,人们都会不余遗力邀请陈大师一露身手。
△陈永恩设计修建的正阳桥
不仅修桥技术高,陈永恩品行也极高。修了一辈子的桥,功成名就却两袖清风,一心为名,清贫一生。老百姓哪里交通不便而生活劳苦,他便主动不远千里跑去修桥,分文不取不说,还带头捐款募资,民间传颂中便多了神仙的光芒,至今,他造过桥的很多地方,都流传着大量关于他神仙下凡、用智慧和人格魅力给人们带来幸福生活的传说,足见他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龙门桥的“四奇三迷”
△龙门桥
说起陈永恩的作品,最有名的当属涪陵蔺市镇,如今美心红酒小镇所在地的犁香溪口的龙门桥。大桥桥身拱高40米、长达174米、宽约10米,从河谷两岸高高拱起,直入云霄,站在桥上往下眺望,瑟瑟江风中竟有一种高处不胜寒之感,其体量据说是中国古桥之最,也是重庆唯一多次被外国人惊叹入册的古桥。
光绪年间,英国人立德乐经过此处,在日志中写道:“蔺市以有三个巨大的拱的桥梁出名,上面正在砌3座巨大的石牌坊。”此桥光绪元年开工,花了大钱却没找出硬质基底,于是只能请来陈永恩。
△龙门桥
陈永恩一看便将基础移到临江处,果然挖出硬底,但此前募集的钱已所剩无几,陈永恩二话不说捐款数百两,亲往各地募资,使这么宏大的工程主体仅3月就建成。之后,桥面与石雕足足花了七八年,直至1887年才大功告成,足见其精美。虽然作为标志的牌坊已经拆除,但即使很远,依然可见桥身上4个4米高的龙头龙尾,气壮山河。
桥栏两端、上面和外侧,都是石象、石狮、石人、宝瓶、龙头、龙尾。除了规模和精美,龙门桥还有三奇和四谜。
△龙门桥的龙头
一奇:记载桥梁建造设计者、账房先生和造桥发起人的功德碑居然藏在桥拱顶部;
二奇:让大桥固若金汤的糯米白灰粘合剂,居然能使巨桥两次被大水淹没却完好无损,并且很长时间里,人们都在不超过3毫米、最窄仅1毫米的巨石缝里,找不到任何粘合的痕迹,直到整体搬迁拆除巨石时,才发现糯米和白灰过滤混合的粘合剂,历经百年用手依然很难撕下;
△龙门桥的狮子
三奇:视觉误差让人觉得东西桥面并非在同一水平面上,而下游还有一座同样为陈永恩修建的安澜桥,也一样有着这头望不到那头的视觉误差。
一谜:桥面正中有一可一只脚同时踩住五块石板的地方,且每块石板形状各不相同,与其他桥面石也不相同,不知用意如何;
二谜:这座清代桥梁不知为何,南北两侧两位当地文武状元石雕像,却身着明代状元服饰;
△龙门桥的尾巴
三谜:桥上两尊重量达10吨以上的巨大整体石刻石龙,在当时没有起重设备的情况下如何运输和安装;
四谜:建桥使用的20000余立方米石料与蔺市周围的石料材质并不相同,不知从何而来。
这些谜因无据可考,至今尚无法破解。正因龙门桥的奇绝美谜,三峡蓄水后不忍其沉没江底,2006年,将其整体搬迁到了300米远的周家河沟,让这一奇观得以留存。
正阳桥水底深眠
对于重庆的古桥爱好者来说,有这么几座桥有着圣殿般的光辉。因为,他们大多数时间都沉睡水底,每年能出水一次便是很给面子了,南川的正阳桥便是其中一座。
正阳桥坐落在峰岩乡正阳村合口河,峰岩乡、民主乡、骑龙乡的交汇之地。
当年鱼跳电站蓄水沉入水底,由于其深藏遥远谷底,加上每次露水也就十几个小时,能一睹尊荣尤为不易,每年枯水期将至,古桥爱好者甚至会雇佣当地农民盯梢。
△被水淹没的正阳桥
△出水的正阳桥
当然,正阳桥在古桥爱好者心目中的地位还远不止于此,其修建难度也是让人叹服的原因。此处是古川黔交通绕不开的通商要道,黔北、南川的土货、土特产,通过这条路靠人肩挑背驼到渝州;渝州的盐、糖、百货又这样运到黔北等地,人来马往十分频繁,当地百姓也多以扛送货物为生,即使是年老妇女也“力能胜十斤以上”。
于是古人曾多次架设木桥或石平桥,但由于两岸陡峭,桥基难以安放,一遇洪水,便会被冲毁,每年修每年毁,行人死伤无数。清同治年间,当地绅士们听闻陈永恩大名,邀请其来化解这个难题。
△正阳桥旁边的石刻
陈永恩携弟弟陈水福前来实地勘察设计,喜忧参半,喜的是看了一眼即计上心头,忧的是就凭绅士们前期的募捐根本不够。于是,陈永恩决定变卖田产,联系石木匠工头10多人分组四处游说,托钵募捐,走遍方圆数百里。
百姓听说陈大师前来,信心大增,纷纷自愿捐献,很快便募得铜钱近万、粮木铁无数。大桥于同治九年开工,工匠一千多人在工地上安营扎寨,昼夜施工,历时七个寒暑,总耗资三万余,累计施工人次上亿,捐资者近万人,创造了古代造桥史上的一个奇迹,在一个完全不可能架桥的地方,架起了一座千古奇桥。
△正阳桥上的龙
如今,正阳桥依然在水底沉沉浮浮坚固无比,不得不佩服陈永恩的超凡技艺。竣工之日,陈永恩带领乡亲踏桥,突然旭光初出,正照桥身,谷中出现奇景,得名“正阳”。
△正阳桥的桥碑
从此峡谷堑涧变通途,深谷从无人烟之地,顿时变得人流兴旺,物流昌盛。不久,依桥建成了三王庙、观音庙、戏楼、铺面,桥头两岸民房星罗棋布,形成了长达半公里的集市,逢一、四、七赶过路场,正阳桥繁荣景象名噪四方。至今每当枯水桥出水面,还能看见两岸密密麻麻的建筑遗址。
△正阳桥周围的村庄集市遗址
靖安桥下镜湖观月
陈永恩建的桥,不仅居于险地而奇架、规模宏大、雕饰精美,同时还善于营造意境,南川鸣玉镇上的靖安桥便是其中的精品。
△至今盐巴桥依然是镇上赶场和小孩做作业玩耍的主要地方
与前面两座桥相同的是,鸣玉同样位于川黔要道,人们带着盐米、油资、煤炭、山货、花纱布等翻山越岭,来到这个河水冲出来的平坦宽阔坝坝,纷纷停歇下来,交易买卖,沿河两岸迅速热闹起来,成为南川最繁忙的商品买卖、物资交流地之一。
与前面两座桥不同的是,此地平坦,且居于镇上闹市之中。明正德年间,武举人王开基回故乡,见此处热闹非凡但河流阻隔、桥梁运力不足,便精心选址在凤嘴、龙川两江汇合口,捐款修桥,成为了两江三岸的枢纽。
△盐巴桥与古镇集市相连
但这样的选址有利有弊,每遇洪水,两水合一,桥屡屡被冲毁,加上大家认为在闹市中修桥,给日常生活增添麻烦,而尽管这样的地方,让陈永恩来设计修建太大材小用,但大家始终没找到解决的办法,还是请出了陈永恩。
1858年6月,陈永恩建成了这座奇特的大桥,取祈求安定繁荣和平定洪水之意,取名靖安桥,又因处于川盐运输的要道,常常有盐巴运输通过此桥,大家也通俗地称作盐巴桥。整个大桥为单孔石拱桥,成弓形从平地上高高隆起几层楼高,单拱没有桥墩自然无法冲毁,高拱意味着即使全镇都淹没了,也淹不到桥的三分之一。
△靖安桥(俗称盐巴桥)
另一方面,高拱使两边连接河岸的登云梯很长,分别有27级和23级台阶踏道,让集市的人潮上桥时减缓速度,避免拥挤踩踏,也无意中让这里成了鸣玉最佳的观景台。站在桥上,整个镇子尽收眼底,清风徐徐,脚下流水潺潺,两岸杨柳依依。
至于为什么采取如此奇特的造型,很多人认为,长期解决疑难杂症的陈永恩,遇到这样没有挑战的工程,自然多了几分把玩的兴致,加上此处水平如镜,柳树成荫,诗兴大发,于是将桥的单拱设计为一个标准的半圆,这样与倒影组合起来,就是一个完美的圆形,如同一轮硕大的圆月。人们往来其间,廊檐在水雾和花木簇拥下,犹如月宫中的琼楼,飘然欲仙,骑坐桥上远望集镇,又如同坐月而观天下。
△盐巴桥与倒影
为确保精准,据说陈永恩还创造性地发明了破竹作涧,视水均衡而定标的技术,让后来的工匠们顶礼膜拜。如今几百年过去了,坐在河边望着古桥的身影,似乎还能感受到当年陈永恩的情怀,在这样一个毫无名气的小镇,居然有座这样美丽的廊桥,也不得不令人感叹。
原标题:重庆这哥们儿牛!三座古桥一人修!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