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通航产业“振翅”添动力
从本月起,交通运输部此前公布的《通用航空经营许可管理规定》正式施行。对于我市通航产业而言,《规定》实施后有哪些利好?重庆通航产业将从哪些方面发力?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规定》对于通用航空企业运营有多项利好,将为企业‘松绑’。”中国民航大学教授覃睿称,《规定》首先降低了行业准入门槛,包括取消通航经营许可原有的筹建认可等环节,以此简化经营许可程序。
覃睿表示,新规降低了对企业自有航空器的限制条件,由此前要求企业在设立时必须拥有完全所有权的两架航空器,调整为购买或租赁皆可,以此减轻企业资金压力。
此外新规还取消了在企业成立时对其购置航空器的资金额度要求,并降低了企业设立时对 基地 机场的要求,允许通航企业可使用与之航空器相适应的场地作为基地机场。
“拓展通航企业服务领域,则是《规定》的最大亮点。”覃睿表示,新规将此前通航企业适用的3大类经营项目修改为4大类,新增了飞艇等经营权限。而新规对此前多项经营项目进行合并,例如把“公务飞行”、“出租飞行”统称为“包机飞行”,把“飞机播种”、“空中施肥”等统称为“航空喷洒”,将通航服务进行统筹归纳,更有利于企业拓展市场综合业务。
为我市通航产业注入活力
近日,重庆通用航空产业集团(简称重庆通航集团)旗下的恩斯特龙直升机机队,正在我市进行为期半月的农林喷洒作业,这也是恩斯特龙直升机在我市农林喷洒领域的首次亮相。
“《规定》施行后,今后恩斯特龙机队承接业务将更加便捷。”重庆通航集团负责人表示,在完成我市农林喷洒作业后,机队将赴 新疆 等地进行农林喷洒,预计今后承接类似订单将更加频密。
随着2012年完成对 美国 恩斯特龙直升机公司股权收购,与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合资成立飞行学院重庆通航培训公司,重庆通航集团经营范围已覆盖飞机研发、通航运营、飞行培训等,形成了通航产业全产业链。
尽管重庆通航集团一直寄望“以制造带动全产业发展”,但目前直升机制造零部件国产化率并不高,我市当前的通用航空临时起降点不多,新建通航机场所需投资较大,造成通航机场网络建设不能满足行业发展需要的难题。
“通航基础设施滞后,通航产业运营门槛过高,市场引导和激励机制相对缺失等因素,都是导致我市通航产业发展缓慢的障碍。”市经信委负责人认为,随着此次《规定》施行,将改善此前职能部门在提供通航产业服务方面缺位的状况,通过完善通航管理规范、简化通用机场申报建设等程序,将为我市通航产业发展增添动力。
借力金融发展通航产业
虽然当前我市通航产业还面临一些困难,但从政府机构到资本市场,都看好该产业发展前景。
上月底,在首届重庆通用航空投融资论坛上,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的重点项目之一,“重庆通航总部大楼”获得授牌。该总部大楼运营后,将加速我市通航产业聚集,实现机场建设、机场运营、融资租赁、金融保险、商务服务、商贸物流、休闲旅游、法律咨询等8类产业扶持政策落地。
中国民航干部管理学院通航系主任吕人力认为,在去年底启动的“中新重庆项目”中,航空被划入合作内容之一,随着重庆通航总部大楼投入运营,重庆通航产业发展已融入国家战略。
吕人力称,此前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通用航空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在国内建成500个以上通用机场,培育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通航企业等。通用航空产业链长,辐射范围广,能带动超万亿元上下游产业规模,目前重庆已形成制造、培训、运营、维护的通航全产业链,需要做的就是持续做大产业规模。
他建议,重庆通航产业可通过设立产业专项基金等方式,通过拓宽融资渠道、探索产业融合等,引导、集聚市场资本参与投资,尤其是提升通航产业与金融产业的融合关联程度,将是后者推动前者发展的关键。
(来源:重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