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民企发展丨重庆造新材料助力城市通勤车,让汽车减重30%以上
2月底,宗申产业集团旗下的宗申机车SOLO新能源工厂在宗申工业园正式投产,SOLO车与传统燃油汽车最大的区别在于车架采用新型复合材料,比传统同类型钣金件降低30-40%重量。
这一轻量型汽车新型复合材料,就来自重庆海电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电科技”)。
而海电科技的发展,堪称我市民营企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一个典型范本。
创业:
广告业做得风生水起
重庆海电科技创始人谭建旗,原本是石柱丝绸服装厂厂长。1997年,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丝绸服装厂陷入困境,最后倒闭。谭建旗只身来到重庆主城闯荡,与朋友合伙办起了重庆旗王广告有限公司,从事户外广告业务。
从纺织行业跨行到广告行业,对谭建旗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经过多次探索,谭建旗和合伙人决定将广告公司的主要业务方向瞄准自己熟悉的区县市场户外广告。于是,旗王广告来了一场“农村包围城市”的好戏。
公司的业务很快从渝东南辐射到了包括湖南、贵州在内的整个武陵山区。2001年,谭建旗决定转移战场,他只身来到主城区,收购了做气模广告的重庆星月广告传播有限公司。
随着互联网平台的兴起,传统广告业受到巨大冲击,谭建旗果断切入了高铁、机场等重要的交通口岸领域。发展成为一家多元化大型广告文化传媒企业,跻身重庆市广告企业十强、中国户外广告企业百强行列。
转型:
找准风口,抢吃新能源蛋糕
作为经济晴雨表,在深耕广告领域时,谭建旗发现广告行业受市场受经济波动影响非常明显,他开始考虑更大的发展空间。
2007年前后,以光伏、风电、水电为代表的新一轮能源大幕逐渐拉开,他敏锐地捕捉到了商机,他选择的切入口是做新能源——风力发电机配套。
谭建旗看准时机,注册成立了重庆海电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生产风力发电机的机舱罩、导流罩。经过一年多的转型,谭建旗新成立的海庆新材料公司(该公司为海电集团全资子公司),将产品定位为三大领域——新能源配套、交通配套、工程材料。
海庆最初生产的传统导流罩,有一个最大特点就是产品体积庞大,一套设备就需要两辆货车运输,从重庆运往内蒙等地,单套运费就高达4万元左右。于是,谭建旗想到了新建产品基地的办法。当时新建一个产品制造基地,要投入3000万元。他的想法很简单:按单套4万元的运费计算,800套的运费就能收回建厂成本。
按照这种思路,海庆的第一个制造基地很快在内蒙古锡林浩特建立起来了,同时谭建旗还打算在新疆哈密和江苏南通购地建厂。
在研究不少企业发展案例后,经过冷静思考,谭建旗认为工业企业的投入,要尽量实现资产轻量化,如果以不断建厂房的方式重资产投下去,将不堪重负,最后他决定还是在技术上寻求突破。
为此,海庆投入上千万元,加大了在复合材料方面的研发,最终在轻型化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采用轻质RTM技术生产,单套导流罩重量从最初的7.5吨降低为3.5吨。
同时,加大智能化改造,实现标准化生产,由原来的每套产品部件需要精准配对,实现了同样产品的部件可互换。这几项技术取得突破后,一辆车可以实现4套设备的运输,单套运费从4万元降到了6000多元。
突破:
突破天花板,瞄准新材料
从2007年进入风电配套制造行业,谭建旗在这个领域做了十年,公司的年产值也实现过亿。
但新的天花板又随之而来,风电设备市场经过数轮洗牌,已被几大整机平台牢牢把控,配套商的市场份额已相对固定,难以大幅增长,想大,大不了,想垮,也垮不了。
经过一番碰撞,谭建旗渐渐有了新的思路:将公司从风电配套设备制造商,转型为新材料研发、生产、销售商。因为经过风电领域十年的技术积累,公司在复合新材料领域的研发、制造已经站在了一个较高的技术平台上。
为此,他投入数百万元在这三方面“试水”。终于在交通配套的汽车轻量化项目中,闯出了一条路。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汽车轻量化一定是趋势。因为必须减少汽车的重量,让位于电池,以增加续航里程。”
历时两年的研发,海庆新材料公司和宗申产业集团、加拿大EMV公司联合开发制造的一款新能源新型单人城市通勤车,已经完成各项测试投产,即将进入批量化生产阶段。
谭建旗说,该车的整个车身,采用了海庆研发的新型复合材料,使车身重量与同类型铝合金车辆相比至少降低约30%,并且安全性能也有所提高。今年的产量预计将达到5000台,并进入北美市场销售。
如今,海庆公司还组建起了自己的实验室和研发团队,去年创新研发投入(R&D)达到营收的6%。
谭建旗透露,目前海庆公司正在和国外一家企业接触,有望把碳纤维复合材料运用到轨道交通的建设上。
上游新闻记者 徐菊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