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害了!重庆非遗“永兴吆喝”将推出音乐专辑

22.03.2018  09:44

△永兴吆喝队在油菜花田里唱吆喝

重庆江津区永兴吆喝在民间传唱已久,在各种劳动时节,人们在田里山间、坡上地头,即可听见此起彼伏的一首首高亢、粗犷、清脆的永兴吆喝。未来,永兴吆喝还将推出音乐专辑,当地也在考虑将永兴吆喝编入小学教材走进课堂。

豪爽的性格豪放的吆喝

永兴地处山区,山里人性本豪爽,生活中的喜乐悲愁,都会直接在其言行中表现出来。正如《诗·大序》所云:“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永兴的先民们喜于用歌声来表达其心中的生活感受。他们有一句“”话更是直白地表达了对唱山歌的态度:有屁就要放,有歌就要唱。

△男队员和女队员在油菜花田里对歌

永兴吆喝的流传载体是野外的劳动。特别是四、五月份薅秧子和薅高粱(薅草)季节,以及十、十一月份的挖红薯种小春(种小麦、胡豆)季节,因为这些劳动是既集体性的,然而劳动强度又并不大。所以,相互竞歌的即兴活动就会在这些劳动场合达到高潮。

△吆喝队男女队员隔河对唱

永兴吆喝是农民自娱自乐、自寻乐趣的一种演唱形式,有把生活中的正常现象颠倒演唱,逗乐取笑的吆喝;有对歌形式演唱的吆喝;有在劳动过程中统一节奏,协调动作,鼓舞情绪的劳动号子;有在民间礼俗和祀典仪式中演唱的民俗吆喝;还有各种小调以及伴随玩龙灯、舞狮子、打莲箫、划彩船、赛龙舟等边舞边唱的吆喝等。其中较为流行的有:薅秧季节唱的"薅秧歌";秋收季节唱的"打谷歌";放牛牧童唱的"太阳出来喜洋洋";节气时节唱的"端午歌";结婚闹房唱的"烧火姥歌" 等等。这些山歌具有明显的巴渝特色和浓郁淳朴的乡土气息,反映了广大农村群众在劳动、生活、爱情中的勤劳、智慧、喜悦、风趣和幽默。在唱法上形式也多种多样:有独自一人引吭高歌的;有一人领唱多人合唱的;有大伙儿一起齐唱的;还有歌手用食指夹在舌头上发出呜呜的哨声,与另一位歌手的吆喝声相合的……

民歌在流传中再创造

上游新闻记者了解到,目前表演永兴吆喝的演员中,年龄最大的76岁,年龄最小的32岁。为了更好传承永兴吆喝,永兴在各个村里建立站点,负责组织学唱。在镇里建立了综合文化站,负责统一研讨和编排,为永兴吆喝爱好者组织训练、表演等活动。

△黄德祥(左)纠正队员们的发音

△唱吆喝之前队员们在穿戴民俗服饰

截至目前,文化站已经有100多位永兴吆喝学员,大多数都是自愿报名参加。经过在文化站系统的学习,学员们已经参加过2018年江津春晚、2017年江津区特色文化总分馆联盟展演,并且从2014年起连续五年作为江津区永兴镇金色黄庄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表演。据永兴吆喝传承人、文化站站长黄德祥回忆,每一次永兴吆喝表演,都会受到在场观众的热烈掌声。

永兴吆喝即将出专辑

由于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大部分吆喝失去了滋养、繁荣的基础,老一代吆喝的衰老和谢世,传承出现断裂,吆喝面临濒危境地。抢救、保护吆喝,不仅可以丰富民歌艺术,也将促进中国民歌艺术的丰富和发展。

△黄德祥(左)在收集整理吆喝唱词

永兴吆喝已被列入了重庆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对永兴民歌的保护与传承创造了极好的条件。

但有了这个条件不等于它就会自动转移到下一代人的生活中去,还得通过永兴的民众共同努力才能让这一民间文化遗产得到传承与延续。据黄德祥介绍,为了让永兴吆喝在新一代年轻人中更好地传承下去,目前永兴正在考虑将永兴吆喝编入教材走进小学课堂。还要将永兴吆喝制作出音乐、编排上档次的坝坝舞,以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网络传播,目前永兴吆喝的专辑已经编印出来了。

△永兴吆喝高亢粗犷

今年,永兴的传承计划是全镇50%的农户会唱吆喝,并且组织老师分村教唱,然后在适当的时候进行比赛,让永兴吆喝以各种形式走进人们的学习生活中。

上游新闻记者 杨辛玥  实习生 陈俊伶 摄影 刘力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