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首个医药民企抱团公司怎么了?31个股东只剩下6个
商报图形 徐剑 制
商报记者 孙磊 孙琼英
近日,商报记者接到爆料,称仅过五年,被称为第三大医药“航母”的民企抱团公司就“淡出江湖”了。
经过商报记者调查了解,这家公司是重庆恩康医药有限公司,成立于2010年4月,由本地31家民营医药公司组建,并亮出明确目标:与本地两大医药巨头重庆医药、桐君阁形成差异化竞争格局,成为重庆第三大医药“航母”。
但时隔五年后,这个当初怀有雄心壮志的组织,如今大部分股东都已退股,31个股东只剩下6个。其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什么25个股东选择了退出?
过去
重庆第三大“医药航母”诞生
时间回到2010年4月,现任南岸区医药行业协会会长的张林和其他30个股东共同出资2020万元成立了一家企业——重庆恩康医药有限公司,股东出资范围从20万元到120万元不等。张林成为恩康的第一任总经理。
张林告诉商报记者,之所以会抱团成立公司,是因2009年,国家商务部接管医药流通,并着手制定《全国药品流通发展规划(2011-2015)》和《医药商业企业分级管理标准和办法》,这意味着医药流通领域将面临一场大洗牌,打破散小旧局。
“为面对医改大潮及日益严峻的医药招标形势,我们决定抱团取暖。”张林称。
商报记者查阅资料看到,按当时的工商注册信息,恩康医药经营管理重庆的56家医药商业企业(31家股东中有人拥有两家以上的公司,全部是从医药批发环节到终端环节转换的公司)。张林告诉商报记者,当时恩康医药主要进行物流整合,不直接面对终端,股东单位在公司里成立事业部,做二级批发。
据记者调查了解,恩康的各股东单位在2009年共实现销售额65亿元,抱团后,自然实力雄厚,仅次于重庆医药股份与重庆桐君阁,可谓是当时重庆第三大医药巨头。恩康销售网络在医院方面能配送整个重庆区域的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在药店终端方面,恩康共有直营药店近600家,加盟药店近4000家。
记者从一位恩康退休员工处了解到,恩康成立时,包括哈药、太极在内的约300家医药工业企业参加了恩康的开业庆典,民营医药公司首次得到知名药厂一级代理资格,这表明当时很多药厂十分看好这一团体。有媒体报道称,恩康公司计划2010年实现销售额10亿元,2011年达到30亿元。通过药品的统一采购、相互调配等模式,恩康迅速成为我市最大的民营药房采购平台。而其最终的目的更是直指上市。
现在
遇难题:31个股东25个退股
经过5年的发展,怀揣做大做强梦想的恩康,却出现了难题。
商报记者翻阅资料看到,在2013年1月,恩康公司举行了变更股东及修改章程的股东会议,会议决议张林、杨德全等31个股东变更为重庆科渝药品有限公司、杨德全等6名股东,25名股东最终选择退出。而现恩康医药负责人杨德全一个人就出资880万元,占注册资本的43.564%。法定代表人也从熊明杰变为杨德全。
对此,张林表示,“从一开始,恩康就出了问题。恩康成立得比较仓促,公司治理结构不太科学,股东的股权较为平均,没有绝对意义的大股东,使得公司在制定和执行策略上,没有主心骨。”正因此,张林只当了一年总经理后,就“辞职”了,由熊明杰接任。
商报记者查阅资料也发现,恩康成立时,占股最多的是科渝药品公司,但其占股也仅为5.9416%。
而公司股东的业态众多,导致公司整个经营方向不明确。“股东里有生产企业、批发企业还有流通企业,批发企业还分为分销、调拨、纯销等各种业态。”在张林看来,众多的经营业态,使得股东们有着各自的想法。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退股股东告诉商报记者,抱团成功后,发现运营起来并不容易。统购分销,仍然是靠团购方式向厂家要折扣,然后转手卖给股东企业,赚取一部分利润,这种方式其实对股东并没有足够吸引力,同时因为价格差不大,实际上变成了企业平台和股东之间的同质竞争,开始与股东争利。最终合作也就很难进行下去。他表示,从2012年开始,不少股东就想退出公司,专心经营自己的企业。经过反复沟通和洽谈,最终杨德全决定接手恩康药业。
针对以上问题,商报记者多次致电杨德全考证,但对方电话一直无人接听。商报记者还试着发送短信求证,对方也并未对此进行回应。记者前往其注册所在地的工商部门查询了资料发现,曾经的31个股东如今只剩下6个。尽管股东已经锐减,但记者查阅发现,恩康在股东大变革后,依然动作不断。在2013年8月,恩康公司就谋求在巴南区建立集电子商务,商务公寓,商务酒店,药品、保健品、医疗器械交易大厅,培训中心等为一体的西部医药总部基地。不过,商报记者昨日致电巴南区投资促进办公室和多个医药产业园了解到,该总部基地目前并没有落户。
观察
面对问题民企抱团仍是捷径
随着医改的推进和基本药物目录的落实,为中标降价、争进目录……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行业整合一触即发。今年年末新版《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以下简称GSP)大限将至,如果不能符合新版GSP的要求,部分实力不强的流通和批发企业,很可能被扫地出局。商报记者了解到,在新版GSP中,对于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仓储温湿度控制、冷链管理和运输等软硬件都提出更高要求。这些规定对经济实力不强的民企而言,无疑是一道难题。
对此,张林表示,从目前来看,抱团是民企面对政策之手调控的最好方式。他建议,统购和销售企业自己来,而其他如仓储、运输、质量管控等其实都可以委托给一个后台公司,这个公司其实就是抱团后的平台,抱团的药企一方面能通过团购方式获得议价能力,一方面还能降低费用,获得软硬件方面的提升。
卓创资讯医药分析师赵镇分析也表示,“这样的团体有不少的契合点,如同样的生存环境、经营模式或文化认同等,在外力下不想被消灭或吞并,只能‘抱团’求活。”
赵镇表示,民企抱团后,如果能避免诉求不一、组织松散的毛病,集中全力打造品牌,实现平台化,就能利用平台带来交易量,采购数据和相关产业链延伸,最终树立统一的品牌,再借此通过政府优惠政策、金融手段等方式获得增值效益,能实现共赢,避免政策落地带来的冲击。
纵深
抱团要过人才项目关
昨日,记者从市工商联了解到,自2012年以来,我市注册资金1亿元以上、股东数在6个以上的民营抱团企业已增至21家,涉及14个区县、5个商(协)会,股东共计633人,注册资本总额达212亿元。其中,股东数在10人以上的占18家。
重庆市工商联党组副书记、副主席彭光远介绍,我市民企抱团集中在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投资领域的比较多,主营业务涉及金融、制造、旅游园林、农业等众多领域。
彭光远表示,目前不少抱团体都做得很成功。例如,重庆绿投集团就承接了数亿元的兰州新区园林等基础设施项目,餐饮行业的重庆火锅天下宴博物馆集团也运行良好。
“但同时也有不少挑战,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彭光远说,一是经营管理人才缺乏,例如渝商投资集团、民商集团等,对高级管理人才都有大量需求,它们在成立初期,都曾抛出高薪招操盘手的消息。
“客观来讲,重庆民企老板和职业经理人的商业素养还不够,做平台企业的格局和判断力有所欠缺。”昨日,重庆一大型抱团集团管理人员也透露,目前职业经理人非常欠缺,既能理解平台、又能读懂商业模式的,少之又少,这让董事会不敢轻易授权,而有些董事会自己也不愿意放权。该人员表示,企业在抱团时,一定要把规矩定好,要有格局和胸怀,对平台商业模式要能够理解和执行。同时对职业经理人的选择也要注意,不能凭第一印象,而是要多方考察。
另一方面,缺乏项目支撑也是抱团的一大困惑。“如果没有实质性的项目,抱团的意义也不大,因此,企业抱团,除要挖掘到合格的职业经理人外,也一定要深入市场,寻找合适的项目。”彭光远表示,抱团也要严格遵循市场原则,宜抱则抱,市工商联也在积极引导企业抱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