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首个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项规划亮相

01.06.2015  11:46

  重庆日报讯 (记者阳炆杉)近日,市规划局正式公布《重庆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划》明确提出,对全市历史文化资源将按照“三层七类”体系进行梳理和保护。“三层”,指空间上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历史地段和历史文化资源点等“点、线、面”三层;“七类”,则指历史文化街区和传统风貌区、历史文化村镇、文物保护单位、优秀历史建筑和保护建筑、风景名胜、非物质文化遗产、世界文化(自然)遗产和主题遗产等7种资源。

  据介绍,主城细化出了28个传统风貌区,其将成为未来实施城市文脉保护的重点区域。此外,我市未来还将在地域特色保护方面下功夫,其中重点是山城要素的保护,包括眺望点、山城步道、过江索道等。

规划》出台的背景和意义是什么?其将如何留住重庆城市文脉?近日,趁着2015年中国名城委西南片区会在渝召开之际,市规划局正式公布规划内容,并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对此进行深入解读。

主城重点保护28个传统风貌区

这是重庆1986年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以来的首个全面性的名城保护专项规划。”市规划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规划》明确提出“传承历史文脉,彰显传统风貌,把历史资源、地域文化与城市风貌有机结合,不断增强重庆历史文化名城魅力”的保护目标,并首次对全市历史文化资源按照“三层七类”体系进行梳理和保护。

三层”,指空间上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历史地段和历史文化资源点等“点、线、面”三层;“七类”,则指历史文化街区和传统风貌区、历史文化村镇、文物保护单位、优秀历史建筑和保护建筑、风景名胜、非物质文化遗产、世界文化(自然)遗产和主题遗产等7种资源。

参与本次《规划》起草工作的专家方钱江介绍,按照风貌与文脉相匹配的原则,重庆主城范围内梳理出传统巴渝、明清移民、开埠建市、抗战陪都、西南大区5类风貌类型,并对应相应的历史文脉。在此基础上,主城细化出了28个传统风貌区。

其中包括:重庆古城墙遗址、磁器口、十八梯等14个传统巴渝传统风貌片区;湖广会馆及东水门、鱼嘴等2个明清移民传统风貌片区;白象街、打铜街等4个开埠建市传统风貌片区;中山四路、李子坝、第十兵工厂(长安集团)等5个抗战陪都传统风貌片区;人民大礼堂、大田湾及劳动人民文化宫、重钢等3个西南大区传统风貌片区。

传统风貌区便是我们未来实施城市文脉保护的重点区域,其中,有按照原状保护的核心建筑区域,有进行控制性建设或风貌整治的拓展区域,还有按照核心建筑风貌进行打造的周边区域。”方钱江介绍,除了风貌保护之外,我市未来还将在重庆地域特色保护方面下功夫,其中重点是山城要素的保护,包括眺望点、山城步道、过江索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