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首次试点食藻虫生物净水技术
本报讯 (记者 陈维灯)12月5日,重庆日报记者从渝北区环保局获悉,为了改善碧津公园内碧津湖水质,该区在全市率先试点“食藻虫引导水下生态修复技术”(以下简称“食藻虫技术”),通过构建“食藻虫—水下森林—水生动物—微生物”共生体系的生态自净系统,对碧津湖水体实施水生态修复。
渝北区环保局副局长陈学军介绍,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快速发展,城市规模日益扩大,城市污水排放量不断增加,作为城市重要资源和污水载体的河流、湖库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为进一步改善湖库水生态系统,渝北区经多方考察,结合实际多次比对,决定打破传统的环湖截污、库底清淤、定期换水、搭建生态浮床修复的治污模式,在碧津湖试点使用“食藻虫技术”,对碧津湖进行水生态修复。
食藻虫是一种低等甲壳浮游动物,学名Daphnia magna,全世界都有分布。按水域盐度主要分布为三个地理性亚种:淡水种群、盐湖种群、海水种群,经过驯化可以专门摄食蓝绿藻,成为蓝藻天敌。上海海洋大学何文辉教授科研团队经过十五年的蓝藻驯化、提纯、复壮,驯化出的食藻虫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富营养化水体蓝藻消除的难题,获得美国、中国发明专利授权。目前,在全国黑臭河道、湖泊水体中使用“食藻虫技术”实施水生态修复的500多例案例均取得成功。
使用“食藻虫技术”实施水生态修复,就是先用“食藻虫”吃掉湖水中的各种藻类和有机碎屑,迅速提高水体的透明度;再种植恢复水下植物,并投放鱼虾螺贝等水生动物,让水体形成健康、完整的清水生态系统。采用“食藻虫技术”不需清淤,见效快,集中治理期满60天,沉水植物逐渐生长,水体透明度达1米以上;集中治理期满90天,生态系统基本稳定,水体透明度达到1.5-2米;集中治理期满12个月,“水下森林”形成,3米以内清澈见底。形成水下生态系统以后,就不需再定期换水,水质稳定不反弹,后期维护简单,时间越长,水质稳中向好,维护成本逐年降低。
陈学军介绍,自11月初工作人员在碧津湖投放食藻虫至今已经一个多月,碧津湖水体透明度已接近1米,沉水植物逐渐生长。待水体建立了完善的湖体水生态系统后,碧津湖将更加凸显其景观性、娱乐性、亲水性以及生态性。预计在不久的将来,市民再游碧津湖,就可以隔着湖面看到水下摇曳的水草,碧津公园也将成为更多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