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高校出台优惠政策 让优秀人才“引得进、干得好、留得下”

19.11.2021  06:51

重庆日报消息,创新机构编制管理、健全岗位设置、深化职称制度改革………11月18日,重庆日报记者从市教委获悉,近年来,我市高校纷纷出台优惠政策,吸引高层次人才落户重庆,并逐步建立起人才引进、培养、评价的有效机制,让优秀人才“引得进、干得好、留得下”。

围绕重点产业,寻觅吸引全球人才

城市发展离不开人才。近年来,重庆高校大力围绕重点产业营造“近悦远来”的人才氛围。

31岁的陶璐琪是重庆大学能源互联网与智能装备重庆市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身为90后的他已是博士生导师。

2017年,陶璐琪从清华大学微电子学研究所博士毕业,从事新型微纳材料与微纳传感技术等的研究。2018年,他通过“重庆大学海内外优秀青年学者论坛”与重庆“触电”。

重庆正大力发展新材料等产业,自己来这里有用武之地。”陶璐琪称,学校给了他科研启动经费,但他最看重的是环境——自己可以带领博士、硕士,搭建团队,从事研究。

如今,陶璐琪在新型微纳米材料、功率半导体器件、多尺度理论计算与仿真等领域均取得不错科研成果,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在《自然·通讯》等国际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

学校尽最大可能为人才发展提供科研平台支撑,并且在经费上实行上不封顶政策。”重庆大学有关负责人介绍,该校推出了“重庆大学弘深青年学者计划”等7个用人文件,构建起“四层次七类别”引才金字塔体系,通过组团参加各类海内外人才招聘活动、国际学术会议等方式,寻觅吸引全球人才。2019年以来,重庆大学共引进551名优秀人才。

重庆大学只是我市多举措“引才”的缩影。来自市教委的数据显示,近年来,重庆市组织高校参加“英才大会”“留交会”,赴市外海外组团引才、专场引才年均200场次,柔性引进海内外院士37名,年均引进市外、海外人才规模保持在500-1000名以上。

提供全方位政策支持,让事业激励人才

谈起学校“用人”政策,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医学检验科副主任曹深有感触。

10年前,他来到重庆医科大学。到校工作两年,他便入选重庆市中青年骨干教师支持计划,随后相继获得重庆市杰出青年基金、重庆市高层次人才特支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等,从一个博士毕业生成长为博导。

今年,重医启动重大科技项目“揭榜挂帅”计划,从科研经费、场地、团队建设等方面全力支持青年科研人员自主开展原始创新。

曹炬的《呼吸危重症相关感染的免疫学标志物及干预靶点》项目成功揭榜。未来5年,曹炬团队将获得足够数额(5年500万)的资助,“这让大家干事创业的劲头更足。”曹炬称。

用事业、待遇、感情留人,则是重庆文理学院引进和培养人才的法宝。该校对学术领军人才采取长期聘用、项目聘用、柔性引进等多种灵活的用人方式,建立起新材料技术研究团队、创新靶向药物研究团队等4支高水平科研团队。

事实上,近年来,重庆不断健全人才支持政策,试点高校编制周转制度,全面下放市属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权。这一系列创新举措取得成效。市教委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市本科高校博士占比达39%,科研人员占比提高到55%,各类国家级领军人才达到500名,培育后备人才达到近3000名。

实施多元化评价,打破人才成长“天花板

激励青年人才的成长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重庆文理学院相关负责人介绍,对于青年人才,学校采用“低职高聘”的方式(每3年评一轮),“有的青年学者,虽然达不到国家评定教授的要求,但学校可以根据其科研水平和成果,为其提供匹配的待遇。

重庆大学、西南大学、重庆科技学院等多所高校教师也表示,近年来,在渝高校大力向用人主体放权、为人才松绑。一些高校实施的岗位结构比例、绩效工资政策等改革举措走在全国前列。

聚焦重大战略、重要项目、重点产业,开展人才引进和科学研究,横向破除人才职业壁垒,纵向打破人才成长‘天花板’,激活人才创新创业‘一池春水’。”市教委相关负责人称,5年来,由于高层次人才的不断聚集,在渝高校获批国家各类项目超过6000项,新签订技术转化合同3122项,承担科技横向项目2.3万项,在多个基础前沿、核心技术领域取得标志性成果。

原标题:重庆高校创新机构编制管理、健全岗位设置、深化职称制度改革 让优秀人才“引得进、干得好、留得下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 联系上游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