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红色地标|红梅花开映“红岩”
“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一曲大家耳熟能详的《红梅赞》,是革命者矢志不渝、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颂歌。
“红岩荒谷耳,抗日显光辉。”董必武的诗句,则彰显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中央南方局的功绩。
红岩,作为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初期中共中央南方局领导机关所在地和重庆谈判期间中共代表团驻地,与中国革命的历史紧密联系在一起,也是新时代广大党员坚守初心、勇担使命的精神坐标。
镇馆之宝,是烽火中的“抗战号角”
重庆城,嘉陵江畔。矗立着气势恢宏的红岩革命纪念馆,外观如岩、庄严肃穆。每天,前来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回顾抗日历史,缅怀先烈前辈。
2021年6月16日,“寻访百年红色精神 重走红色革命地标”——全国弘扬践行革命精神红色宣传联盟建党百年大型融媒采访团记者来到这里,踏着红色足迹,重温被珍藏的红色记忆。
△红岩革命纪念馆内,采访团记者聆听“镇馆之宝”《新华日报》印刷机的故事。上游新闻记者 胡杰 摄
红岩革命纪念馆里,采访团在作为“镇馆之宝”的一台印刷机前久久驻足。这并非一台普通的印刷机,是以“国家一级文物”的身份而被珍藏,是烽火中被称为“抗战号角”“人民喉舌”的《新华日报》所用。
红岩革命纪念馆解说员在介绍时这样评价,“它是伤痕累累的‘功臣’!”
在印刷机身上,一块T字形的“伤痕”异常醒目:这是国民党特务为了阻止报纸的印刷,在它高速运转之时拉闸限电,巨大的压力和惯性,使支架拉出了一道裂缝。工人们在支架上打补丁,印刷机得以继续工作。这是当时共产党人不畏艰险、坚守信念的最好证明。
可是,这阻止不了“号角”的吹响。
“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1941年1月皖南事变震惊中外,面对敌人的诋毁与污蔑,周恩来愤然写下两幅题词。1941年1月18日,《新华日报》刊登了这两幅题词,将皖南事变真相告之于天下。
“魔火给我们播下了愤怒和复仇的种子,没有看见人哭泣,只看见人咬牙切齿。”抗战期间,面对敌军轰炸,《新华日报》的评论曾在战火中一次又一次地激励人心、播种希望。
在《新华日报》坚持发行的九年一个月十八天、3231期中,这台印刷机一直担负着《新华日报》和《群众》周刊繁重的印刷任务,为唤起民众、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建立了历史功勋。
千里之外,北京。新开放的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里,也摆放着这样一台《新华日报》印刷机,成为中国共产党百年壮阔历史中的重要见证。
“印刷机之于报纸,就像长矛之于勇士,钢琴之于乐师,是工具,是灵魂,也是历史的见证。”
采访团成员这样感叹,在这台斑驳的印刷机前,仿佛看到了当年在机器轰鸣、履带转动间,一份份带着墨香的《新华日报》诞生,继而来到民众手中,成为宝贵精神食粮的动人场景。它见证了《新华日报》和《群众》周刊在重庆坚持出版,是摧不垮的坚强“堡垒”。
红色三岩,是重庆城的“城市之光”
重庆,是一方充满红色记忆的英雄土地,孕育了伟大的红岩精神,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
渝中,重庆母城。是红岩精神闪耀之地,同样也是这些建筑最为集中之地,“红色三岩”的故事由此而起。重庆红岩嘴13号(中共中央南方局暨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驻地)、曾家岩50号(周公馆)和虎头岩(新华日报总馆),被称为“红色三岩”,是重庆的“城市之光”。
△中共中央南方局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旧址(重庆红岩联线文化发展管理中心供图)
△重庆渝中区,位于曾家岩的周公馆。上游新闻记者 胡杰 摄
△新华日报总馆旧址。(重庆红岩联线文化发展管理中心供图)
究竟什么是“红岩精神”?这是采访团最关心的问题。
2019年4月15日至17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重庆是一块英雄的土地,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毛泽东同志在这里进行了决定中国前途命运的重庆谈判,周恩来同志领导中共中央南方局在这里同反动势力开展了坚决斗争,邓小平同志在这里领导中共中央西南局进行了大量开创性工作。重庆涌现了大批大义凛然、高风亮节的共产党人,如坚贞不屈、永不叛党的江竹筠、王朴、许晓轩、陈然等。解放战争时期,众多被关押在渣滓洞、白公馆的中国共产党人,经受住种种酷刑折磨,不折不挠、宁死不屈,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生命,凝结成“红岩精神”。
在寻访的过程中,记者们一直仔细聆听,用笔记录,在红岩村、桂园、周公馆、渣滓洞、白公馆,探访“红岩精神”的足迹。在他们看来,“红岩精神”不仅仅是在某处,而是遍布在山城的每个角落,已经渗透入这座城市的血液。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2021年6月29日,“七一勋章”颁授仪式上,有这样一句话充满了温情而澎湃的力量。
云南省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华坪县儿童福利院院长张桂梅代表“七一勋章”获得者发言时,动情地说:“有人问我为什么做这些?其中有我对这片土地的感恩和感情,更多的,则是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小说《红岩》和歌剧《江姐》是我心中的经典,我最爱唱的是《红梅赞》。”
张桂梅从《红岩》小说读懂了红岩精神,从歌剧《江姐》看懂了红岩英烈们的初心,而一曲《红梅赞》更是让红岩精神和红岩英烈的故事得以在歌曲中代代相传。
当听到张桂梅说这句话时,重庆市川剧院院长、川剧“江姐”扮演者沈铁梅,不禁哼唱起了这首歌曲。
△“三度梅”沈铁梅主演的川剧《江姐》海报,每场演出都是爆满。受访者供图
三度捧起“梅花奖”的沈铁梅,主演的川剧《江姐》已演出80多场,为年轻人演、为老年人演、为党员干部演、为企业员工演……最近一次是“五四”青年节期间,作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全国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剧目,到北京为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的学生们演,所到之处场场爆满。
在沈铁梅看来,川剧《江姐》受到欢迎,特别是能打动年轻人,正是体现了红色经典的价值所在:“‘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无论处在什么时代,人们都需要歌颂英雄主义的文艺作品,它们能净化人心,提振民族精神,涵养面对困难勇往直前的英雄情怀,红色经典也因此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如磐信念,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
在伟大的“建党精神”中,“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制胜法宝。而红岩精神正是“不怕牺牲、英勇奋斗”精神的弘扬和传承,英烈不惜抛头颅、洒热血,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展现共产党人如磐信念。
和平年代,“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是不是过时了?新时代的共产党员们该如何践行这八个字的建党精神?
时任重庆红岩联线文化发展管理中心党委副书记、主任马奇柯接受上游新闻记者专访时说,“作为新时代的共产党员,我们仍要时常问问自己:怕不怕牺牲,敢不敢斗争。敢于牺牲、敢于斗争的精神绝没有过时,亦非可有可无。和平年代,牺牲精神仍然是共产党人的底色!”
2021年6月1日傍晚,重庆大渡口万发码头长江段附近,有两名孩童在江边玩耍时溺水,被冲入距离岸边数十米的江水中。在紧急关头,大渡口区育才小学的体育老师王红旭和同伴从百米开外冲刺跳入江中,在数十名群众联手接力下,将两名落水小孩成功救起。但是,王老师因体力不支,不幸被江水冲走。
接到群众报警后,各相关单位连夜展开全力搜救。6月2日,经多方搜救,勇救落水儿童的王红旭老师在出事水域附近被找到并搜救上岸。令人痛心的是,王红旭老师已经没有生命体征,而他年仅35岁。
救人英雄王红旭的告别仪式上,数千名群众自发前来悼念,泪别英雄!
王红旭一直富有正义感,见义勇为、勇救落水儿童不是偶发的。王红旭家中三代均为教师,奶奶范信秀是有着50年党龄的老党员,爱人陈璐希是大渡口区育才小学的优秀共产党员,从小受到党的教育和良好家风熏陶,正如他在入党申请书中写道:“在父母亲的言传和老师的引导下,幼小的心灵萌发了对中国共产党的敬慕和向往”。
2019年10月25日,王红旭向区育才小学第二党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多次向党组织口头表达入党愿望,2021年5月6日被吸纳为入党积极分子。
王红旭坚持用共产党员标准要求自己,时刻向优秀共产党员学习,舍生忘死,用生命向党递交了一份满怀深情的入党申请书。
6月24日,中共重庆市委批复同意追认王红旭同志为中共党员。
马奇柯说,在革命、战争年代,更多的共产党员牺牲的是自己的生命。但是,在今天,面对新征程的重大使命和艰巨任务,共产党人同样要舍得牺牲自己的时间和精力,牺牲小我的利益考量,舍弃小我,像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那样:“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每一名共产党员都应该像入党宣誓时所说的那样,“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
红岩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新光芒”
红岩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新光芒。丰富内涵表现为崇高思想境界、坚定理想信念、巨大人格力量、浩然革命正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党全社会要大力弘扬红岩精神,使之成为我们在新时代的强大精神力量。
今天,我们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更应该弘扬浩然正气。
2021年6月28日,在全国“两优一先”表彰大会上,被称为“当代愚公”的毛相林出现在人民大会堂获表彰的人群中。
毛相林是重庆市巫山县下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下庄村坐落在巫山县竹贤乡的大山深处,四周高山绝壁合围,是名副其实的“天坑村”。从“井口”到“井底”,垂直高度1100多米,外出曾经只有一条在绝壁上的羊肠小道,到县城要走3天。
毛相林打心里明白,下庄人要想改变贫困,唯一的“突破口”就是修公路。
“山凿一尺宽一尺,路修一丈长一丈,就算我们这代人穷十年、苦十年,也一定要让下一辈人过上好日子!”毛相林曾在全村党员干部会上说。
1997年冬,鱼儿溪畔一声炮响,毛相林带着村民正式动工修路。村民们个个腰系长绳,趴在箩筐里,吊在几百米的悬崖上打炮眼,在悬崖峭壁上放炮,炸开一处处缺口,一步步向前推进。
为了修路,毛相林不知磨破了多少双胶鞋,手上和脚上磨起了血泡。2004年,整整7年时间,毛相林带领村民克服了一个个困难,终于在悬崖绝壁上开出了一条8公里长的“天路”。
“获得的荣誉都是因为过去的努力。”毛相林说,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他要继续苦干、实干,用新作为续写下庄的未来,“愿当一辈子的筑‘路’人”。
在毛相林身上,我们看到了“下庄精神”的缩影,也看到了一名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的坚韧与奉献。
重庆拥有悠久的历史,巴渝文化、移民文化、抗战文化、红岩文化交相辉映,孕育了特色鲜明的重庆人文精神,成为推动重庆发展进步的重要精神动力。
红岩依旧在,精神永流传
从中国共产党成立的那一天起,无数共产党人用他们的青春和生命,推动着历史的车轮不断向前。
江姐、小萝卜头等革命先烈为了新中国的解放视死如归、英勇无畏的英勇事迹,烈士们用血的教训总结的“狱中八条”,“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激昂的歌曲……无不震撼着我们一代代人的心灵。
重庆红岩联线文化发展管理中心党委书记朱军说,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在革命斗争中培育形成的红岩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光辉篇章,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中有着重大而特殊的意义。
新时代,我们从红岩精神中汲取奋进的智慧和力量,红岩精神是不朽的丰碑,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上游新闻 熊远树 蒋艳 李晟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 联系上游 。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