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业跃居全市主要行业第三位 2015年增加值1410.2亿元
2月22日,记者从市金融工作会获悉,2015年,全市金融业增加值1410.2亿元,近几年年均增长13.8%,占GDP比重9%。近几年,全市金融业增加值提高了2.1%,跃居全市主要行业第3位。
金融业增加值的大幅提高,主要得益于我市产业结构调整效率明显,金融业在改革、开放、创新、服务水平和集聚辐射能力上的显著提升。
金融机构总数达1500家
近几年,我市银行、证券、保险业壮大,机构总数达339家,增长52%。2015年,新型金融机构资本金2851.3亿元。
金融总量规模扩大,使支柱产业地位得以巩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明显提升。表现最为直接的就是,资金融通能力保障了实体经济发展。
近几年,重庆新增社会融资总额2.1万亿元。信贷稳定增长,银行新增贷款总计1.2万亿元。重点制造业、交通运输、房地产建筑业、批发零售业新增贷款达5027.7亿元,占比42%。
几年来,我市新增境内外上市企业14家,在全国推出首只公租房定向票据、水利行业的永续债、中小企业区域集优债等新产品。
同时,为落实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因地施策,差异化、有针对性地开展金融服务。近几年,城市发展新区存贷提高7.2%,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贷款年均增速分别为26.2%和16.8%。
金融机构牌照基本实现全覆盖
金融机构的快速增长,使我市金融体系建设明显加快,在制度创新和对外开放形成新突破。
近几年,我市推动重庆农商行、重庆银行、瀚华金控在香港上市,重组中新大东方人寿,重庆信托、三峡银行、新华信托完成增资扩股。
同时,主动对接争取新牌照,先后成立信用保证保险公司、财务公司、金融租赁、汽车金融、消费金融等机构,银监会非银行金融机构牌照基本实现全覆盖。
“目前,我市要素市场体总数达到14家;形成了资产、商品合约、权益类三个交易板块、37个交易门类。”市金融办主任阮路说,近几年,累计交易量突破2万亿元。联交所跻身全国四大产权交易平台,土交所是目前全国唯一的“地票”交易市场。
通过机构重组、引进、新设和争取新牌照力度,我市形成了银证保为主,创新型金融机构为辅,层次分明、门类齐全的金融体系,有力支持了实体经济发展。
在对外开放方面,近几年,我市累计开展外汇资金集中运营业务1541亿元,实际利用外资超过100亿美元。
构建“防火墙”守住风险底线
金融机构的增长,必须建立一道“防火墙”来控制风险,使其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金融风险防控,要求加强全方位监管,着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管控。”阮路说,为此,我市采取了“双建立”,建立全市金融工作协调联席会议机制,推动监管互助、监管互补和信息共享,及时应对突发事件。建立健全地方新型金融机构监管制度,落实监管责任,提高监管能力。
同时,加强风险预研预判,有效化解上市公司退市风险;促进小贷、融资担保、要素市场规范化经营。
此外,从源头上防范和打击非法金融活动,加强对金融市场风险的预判,采取“打早打小”,果断开展投资公司、P2P公司排查清理。
2015年,全市共立非法集资案件296起,破案197起,其中1000万以下的案件占比57%,打早打小效果明显。阮路说:“多措并举,我市在金融市场预建立起了一道有效的‘防火墙’,守住了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