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造钢丝圈全球最小最轻 被称为“蓝宝石” 震惊德国瑞士
晶莹剔透的蓝宝石,被蒙上神秘色彩,它被视作“命运之石”,又象征着忠诚和诚实。在重庆,存在另一种“蓝宝石”,全球最小最轻,虽然不被老百姓熟知,却被国内纺织企业捧在手心。它是重庆人一颗颗造出来的。
不是宝石饰品
几天前,我们从南岸区政府听说,重庆有一种稀有的“蓝宝石”,产自该区茶园,在全球,也是最小最轻的。而后,我们在茶园米兰路5号,该宝石产地惊讶地发现,这种宝石既不是装饰材料,也不是宝石饰品,而是一种专业工业用品——纺织设备上最关键的基础零部件之一,高精密钢丝圈。
△微小的钢丝圈,极富技术含量。
听上去,钢丝圈这种东西,好像离人们生活很远,后来我们从生产方得知,其实人们身上所穿的每一件衣物,家里所用的每一件被子、沙发套、窗帘、毛巾等生活纺织品,都离不开它。
△这一小盒产品要卖几百块
“当它与钢领形成生产默契后,直接影响纱线质量和纺纱速度,它的精密度越高,纺织品的质量就越好越细腻。”生产方重庆金猫纺织器材有限公司党总支书记熊群透露,重庆造的“蓝宝石”,是目前国内外钢丝圈产品中的佼佼者。
重量4.1毫克
△把钢丝精拉
所有机械加工件、专件、器材产品中,钢丝圈是唯一既有几何尺寸精度和形位公差要求,又有重量要求,同时还要求产品个体差异要小的高科技产品。要造这种“蓝宝石”,前后需要经历7道工序,拉片压片、成型、热处理、抛光、表面处理、肉眼选整,最后检验出库。从投料到入库,最快需要10天生产时间。
△把钢丝精轧成扁平
第一眼见“蓝宝石”,它们被分装在小塑料袋里,上千颗成一包,绿豆般大小,与毛发粗细相当,断面呈现出方形、圆形、开孔形……把一整包放在手心掂量,第一个感觉:轻!
△对产品称重
△用理化方法检验
果然,熊群告诉我们,眼前这些“蓝宝石”确实是全球最小最轻的钢丝圈产品,丝径仅0.27毫米、重量仅4.1毫克,全球排名前两位的纺织器材企业,瑞士布雷克和德国R+F,也只能将钢丝圈重量做到6.3毫克和5.0毫克。
代表一种决心
重庆人能造全球最小最轻的“蓝宝石”,至今震惊全球纺织器材企业。实际上,它的需求量并不大,它的出现,代表着国内纺织工业领域,一种不断追求高端、高速生产技术的决心。
△编号包装
熊群说,5年前,国内纺织高端纱线最具影响力的企业之一,山东聊城华润纺织集团找到她所在的公司寻求合作,希望纺制出世界上最细的高端棉纱。而这种纱线在欧洲市场每吨售价180—280万元,如做成高档衬衣价格起码万元以上,普通纱线每吨只能卖到2万元左右。然而,要突破特种纱的生产难度,除要求有高精度的主机设备外,还必须要配套重量小于4.1毫克的钢丝圈。
△把小钢圈放在检测仪上,放大20倍,比照标准胶片,要求丝毫不差。
钢丝圈向来是纺纱设备的易损件,一般品种寿命为5-7天,多年来,钢丝圈高端市场一直被国外企业所垄断。熊群说,当年,为赶超国际先进水平,重庆接下了这个看似难攻的任务,并且先后投资2000多万元,用于产品研发攻关和钢丝圈专用生产设备改造,功夫不负有心人,重庆不仅造出4.1毫克的“蓝宝石”,还造出“黄晶”、“黑金”等高精密钢丝圈,寿命可达15天,且价格仅为进口产品的1/3。
△1000多张胶片,就是1000多个标准。
重庆的“蓝宝石”,如今已出口意大利、土耳其、美国、印度、巴基斯坦等10余个国家。
80后基层工匠
这些年,为了支持包括“蓝宝石”在内的高精密钢丝圈、高精密钢领技术改造和研发,我们得知,重庆集结了西南大学、重庆大学等领域专家教授共同参与合作和探讨,重庆还承担了国家发改委有关研发项目。
近月,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来重庆鉴定,鉴定结果是,重庆产的高精密钢丝圈,整体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尤其是钢丝圈成型技术,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其中,离不开一个人的功劳,80后钢丝圈成型工龚元彬。
△龚师傅把扁平钢丝加工成圈
在成型车间,我们见到了龚元彬,他很年轻,却伸出一双长满老茧的手,摸上去硬邦邦的,指甲缝和手掌纹路里,夹杂着黑漆漆的机油。太难想象,眼前这个朴实无华的80后工人,竟能耐住寂寞,承担“蓝宝石”50%以上生产任务。
△龚师傅的手满是老茧,却又是巧手。
15年前,他从技校毕业来厂里工作,也曾想过去沿海闯一闯,但在江津农村的父母劝他,既然做了这一行,就脚踏实地做点成绩。逐渐地,他找到基层岗位上的乐趣和成就感。
“做这种全球最轻最小的钢丝圈,难度在于,在低重量和精准尺寸要求下,确保产品质量稳定性和一致性,否则会因为断头、飞圈等不稳定情况影响棉纱品质。而机件设备对钢丝圈的磨损,主要从表面开始,当结构、材料等确定后,成型、表面性能的处理,就是最关键的一环。”他认为,除了操作机器设备的准确性,还需要凭一种经验感觉,一份责任心。
近年来,龚元彬为重庆人争了不少光。前年,被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评为行业技术能手,去年获得第十三届“全国技术能手”称号,并受到国家领导人接见。
“老厂区变成新厂区,父辈的事业变成我们这一代人接班,重庆工人吃苦、创新的精神,会一直延续。”龚元彬说。
力争世界第一
△现在的工厂
走访中,我们发现,一些改革开放初期采购的老机器设备,仍在运转,部分机器停用,被智能化设备替代。这家生产“蓝宝石”的重庆纺织器材民营企业,实际上是西南片区仅剩的一家纺织器材企业。
△当年的工厂
上世纪60年代初,在南滨路码头,这家企业最早以手工作坊形式出现,经历集体经营、行业改革等不同特殊时期,最终在改革开放发展中,找准发展定位。它也是老重庆工业发展的一处缩影。
“改革开放前,人们对生活纺织品的要求不高,改革开放后,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意识转变,促使时装和精细化纺织用品需求量增大,一部分传统纺织业转型,一部分被淘汰,传统企业面临新时代挑战和机遇。”熊群说,重庆曾是国内纺织工业重要纺织基地之一,但在2000年前后,重庆几家老牌棉厂相继破产,不得不促使本地纺织器材企业对外开拓市场,在山东、江苏、浙江等地寻求客源。
“困境使人奋进,所以重庆人才造出全球最小最轻的‘蓝宝石’。”熊群说,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发展,重庆纺织工业钢丝圈制造技术、工艺、设备、检测手段等方面,均走在行业前列,产销量连续20多年保持“中国第一”,综合排名占据世界第三位。
△获得的荣誉
“根据发展战略目标,计划到2020年,重庆的钢丝圈顶替国内进口比例达到50%以上,计划到2025年,这一比例要提高到80%以上,力争做到世界第一。”熊群说,这不是梦,它会实现的。
上游新闻-慢新闻记者 李琅 记者 毕克勤 实习生 徐冬妮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