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梁龙舞、大足鲤鱼灯…… 重庆非遗背后是700亿的大蛋糕

02.10.2019  11:02

△十月一日晚,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联欢活动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新华社记者 刘潺 摄

9条60米长的彩色“巨龙”随着韵律舞动;30条生动鲜活的鲤鱼游戏在欢快的人群中。10月1日,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联欢活动上,来自重庆的两个表演项目——铜梁龙舞与大足鲤鱼灯惊艳亮相,给全国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这两个表演项目,都是重庆独一无二的“非遗宝贝”。铜梁龙舞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足鲤鱼灯是首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其实,除了这两项,在重庆8.24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大地上,还有很多类似的“非遗宝贝”。它们正从幕后走向台前,撬动着数百亿元的大蛋糕。

起底

重庆有44个国家级非遗项目

△10月1日晚,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联欢活动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 新华社记者 薛玉斌 摄

非遗全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国家级、省级、市级和县级,非遗项目由各级政府认定,需逐级申报认可,涵盖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传统技艺等10个类别。

公开资料显示,目前,国家层面共公布了四批非遗项目,重庆市级层面共公布了六批非遗项目。其中,重庆市拥有国家级非遗项目44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60人,市级非遗项目707项、市级代表性传承人711人。

在已有的国家级非遗项目中,川剧、荣昌夏布、铜梁龙舞、梁平帘画和走马民间故事等较为被人们熟知,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包括沈铁梅、刘光瑞、康宁等人。

今年6月28日,重庆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公布,共196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入选。

其中,像重庆烤鱼技艺、重庆小面制作技艺、重庆火锅传统制作技艺、黄花园酱油酿造技艺等项目,重庆人并不陌生。

活化

让非遗融入现代人的生活

非遗多为老行当、老技艺,在流行文化的冲击下,不少非遗项目陷入传承困难,后继乏人的尴尬境地。

网络评论人杨朝清认为,非遗项目的衰落原因有二。一方面,许多非遗传承人年事已高,却难以凭借手艺过上有品质、有尊严的生活;另一方面,不少非遗项目后继无人,即使是非遗传承人的子女,也不愿意“接班”而是另谋出路。

近年来,重庆在非遗项目的保护和推广上下了大功夫。重庆市文旅委非遗处处长王发荣介绍,重庆市委、市政府对非遗工作高度重视,重庆市文旅委对非遗做了系统的顶层设计,引导了全社会的关注和认同。

目前,重庆已举办了四届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暨老字号博览会。王发荣表示,举办这一活动,旨在推动非遗融入现代人们的生活。这是弘扬巴渝工匠精神和传统工艺,是重庆非遗保护传承发展的生动实践。

王发荣表示,接下来市文旅委可能会针对性地引导,通过非遗这个“杠杆”提升重庆文化软实力。

产业

非遗背后潜藏巨大的市场

在王发荣看来,非遗并非小打小闹,散落在重庆市各区县的非遗产业潜藏着巨大的市场。数据显示,2018年重庆非遗一年创造的产值高达数百亿元。

比如说荣昌安陶、涪陵榨菜,产值都是数十亿规模。”王发荣对重庆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化极为看好。

王发荣说,不少非遗传承人开始尝试转型,荣昌夏布传承人,就通过办企业来壮大夏布的影响力和销售规模。

同时,非遗在脱贫致富方面也发挥了作用,比如说石柱中益、酉阳车田和浪坪等18个特囨乡镇的农村妇女,就通过夏布、旗袍、苗绣等非遗技艺,既传承了非遗,又挣到了工钱。今年,市文旅委将在全市18个深度贫困乡镇实施21个非遗扶贫培训班,助力困难群众“脱贫不返贫”。

王发荣认为,各级非遗的发掘公布,算是走完了第一步;更重要的一步,就是根据不同类别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成为文旅产业化疏导,让非遗成为价值产品。

规划

拟建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

王发荣说,市文旅委已推动建设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该项目拟建20多万方的传统院落,前店后作坊,将全市各种非遗一一活态陈列,集约化经营。

同时,还可以通过表演、情景演绎等方式、增强游客的体验感。建成之后,该项目将成为旅游目的地,文化符号集散地、市民休闲文化体验高地。

  “它将是一个重庆的地域文化符号,又是一个很强大的文化产业园。”王发荣表示,以后,人们逛非遗园可以体验很多重庆特有的非遗项目。

比如,当一回纤夫,拉着游船顺河而上,船靠岸就是演出场地,游客落座看演出,这样的互动场景绝对带感,让游客在时光穿越中,感受非遗的无穷魅力。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李析力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