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出铜锣最强音——访重庆梁平铜乐锻造技艺市级非遗传承人许国祥
年复一年,许国祥千锤百炼敲出铜锣最强音。新华网发(张常伟 摄)
新华网重庆3月31日电(葛琦 张常伟)“当当当”……一阵阵敲打声从许国祥的锻造作坊中传来,一面崭新的铜锣即将完成。
今年62岁的许国祥是梁平铜乐锻造技艺重庆市级非遗传承人,火炉、火钳、金櫈、车床、模具……祖辈传下来的工具是他从小一起长大的伙伴。由于常年烧煤,锻造作坊的墙壁被熏得黢黑,许国祥却乐在其中。一声声敲打让传统铜锣不断发出“好声音”,让清脆明亮、悦耳动听的梁平癞子锣鼓得以良好传承。
许国祥是家族制锣的第四代传承人,其家族传承的锻造技艺传到他这里已有近150年历史了。从小他耳濡目染,总和哥哥一起给锻造铜锣的父亲打帮手,20岁便熟练掌握了铜乐锻造技艺的各个流程。1987年,为了生计许国祥选择了到外地从事运输工作,祖传的这项锻造技艺便由许国祥的哥哥接手下来。2010年他的哥哥因病去世,许多手工铜锣的民间艺人、乐队没了购买渠道,便想法设法找到了许国祥。
“跑运输的确比锻造铜锣挣钱快得多,但钱没了可以再挣,祖辈传下来的手艺丢了就永远找不回来了,一定不能让这门技艺在我这里失传。”许国祥下定决心,重新开启了许氏手工铜乐锻造坊。四川广安、岳池和重庆垫江、涪陵等周边10多个区县的老顾客闻讯陆续前来订制铜锣,这让许国祥信心倍增,决定将这门技艺传承下去。
“铜锣是一个看似简单、制作起来却是非常复杂的乐器,用千锤百炼来形容一点不为过。”许国祥说。据了解,制作铜锣的原料必须是响铜,要通过回收坏掉的铜锣来获得,以此制作的新铜锣才经得起敲打,发出美妙的乐音。碎铜等材料要按照严格的配比放到熔炉里融化,铜饼经过反复地捶打,渐渐呈现出铜锣的形状后再放进火炉里,然后进行煅烧、修边、定型。最后经过排音、试音和手工抛光等多道工序环节。
2014年,梁平铜乐锻造技艺被列为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许国祥也成为了该项技艺的市级传承人,梁平铜乐锻造技艺传承路上,任重而道远。
铜锣锻造每个环节必须严谨,其中化铜时把握“火候”最为关键。如果化铜温度不够,或有灰尘进入的话,铜锣便经不起打磨,直接坏掉。一旦没掌握好温度,铜锣的纯度、韧性、质量等都会受极大影响。“必须打出牛肉色,只有这样锻造出来的锣才是最好的,烧黑了或烧红了都不行。”许国祥说。图为在炉火中烧成牛肉色的铜锣。新华网发(张常伟 摄)
烧成牛肉色的铜锣准备定型。新华网发(张常伟 摄)
许国祥正在打磨锻造好的铜锣。新华网发(张常伟 摄)
锻造铜锣的另一个重头戏是铜锣排音,这一工序必须举锤娴熟,轻重有数,特别是最后“一锤定音”极为关键和精妙,决定着铜锣音质的好坏。图为许国祥正在为铜锣调音。新华网发(张常伟 摄)
多年来,大足区龙水五金市场的商户李卓每年都会向许国祥购买三四百个包锣。“市场上的铜锣大多用机器锻造,虽然便宜但音质不好且不耐用。”李卓说,许国祥手艺精湛,制作的铜锣声音清响纯正,蕴含乡韵,很多铜锣“发烧友”喜欢找他购买。图为许国祥制作各式铜锣。新华网发(张常伟 摄)
铜锣锻造是纯手工制作,三五年才能熟练掌握,技艺传承之路阻力重重。铜锣虽小,但非常耗时且产量低,每天最多制两面,每年也只能制出500多面。工作环境差、收入低让很多年轻人都不愿学习这门技艺,选择外出打工去了。图中许国祥(左)正在教儿子包锣调音。新华网发(张常伟 摄)
“我父亲曾收了几个徒弟,父亲去世后,由于他们经验不足、制作的品质达不到要求,最后都放弃了这门技艺。如今能熟练掌握铜乐锻造技艺的只有我自己,只要有一个人愿意学,我就会认真教。”许国祥说。图为许国祥正在向学员讲解如何辨别铜锣音色的方法。新华网发(张常伟 摄)
“我准备注册商标,和儿子一起利用电商加大销售。”许国祥说。在保有传统样式制作的基础上,许国祥正积极进行新样式的开发和创新,将梁平铜乐锻造技艺的生产延伸到旅游产品、艺术品和纪念品的开发上来,创作出更加精湛的产品,让更多人爱上这项传统技艺,敲出铜锣最强音。新华网发(张常伟 摄)
编辑: 李永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