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览人文宝贝 | 这张淡黄色毛边纸为镇馆之宝 它是江姐的“托孤”书信
江姐的“托孤信”。红岩连线管理中心供图
这是一张淡黄色的毛边纸,纸上写满了字,看起来拥挤却十分娟秀。它不是书法家的作品,是一位传奇女性所写的遗书。
这封遗书现藏于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内,是该馆十大镇馆之宝之一。它的主人是革命烈士江竹筠,遗书内容讲述了她“托孤”的感人故事。
今(8)日,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来到三峡博物馆,打探其背后的那些事。
盼孩子以建设新中国为志
江竹筠烈士遗书纵14.5厘米,横12厘米,写在一张淡黄色毛边纸上。从右向左直行书写,字体娟秀。
这封遗书是江竹筠烈士在狱中所写,全文500余字,写信的对象是亲戚谭竹安。遗书上的文字密密麻麻,墨迹有浓有淡,足见其书写时环境的艰苦。
遗书内容大致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讲述了对亲戚谭竹安的关心;第二部分体现了自己坚定的革命信念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第三部分是对孩子的期盼以及教育的方法。
在谈及对孩子的期盼和教育方法时,遗书写道“假若不幸的话,云儿就送给你了,盼教以踏着父母之足迹,以建设新中国为志,为共产主义革命事业奋斗到底。”“孩子们决不要骄(娇)养,粗服淡饭足矣。”
棉絮烧焦与水调成墨水书写
博物馆讲解员雷雨介绍,江竹筠,四川自贡人。19岁就已经投身革命事业。她在艰苦而危险的地下工作中,与彭咏梧结为亲密的战友和爱侣。
1948年,彭咏梧在暴动时牺牲,江姐强忍死别丈夫又生离爱子的痛苦,去继续完成丈夫未竟事业。同年四月因叛徒出卖,江姐被捕。
“这封遗书写于1949年8月。”雷雨说,在渣滓洞监狱内,一个单薄的背影在昏黄的灯光下奋笔疾书。她身形瘦弱憔悴,用自己被钉得千疮百孔的手指将吃饭时偷偷藏起的筷子磨成竹签,沾着由棉絮烧焦与水调和在一起制成的墨水,在如厕用的毛边纸上,艰难地写下了这封“托孤”的书信。
这封珍贵的书信随后几经辗转出狱交到亲人手中。1949年11月14日,江姐从容不迫地走向刑场,牺牲时,年仅29岁。
新中国成立后,谭竹安将这封江姐的托孤遗书,捐赠给了重庆市博物馆。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李析力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