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院士:光靠老师手把手教难成大器
高中三年应该怎样度过?学习有没有什么诀窍?中学生活会给人的一生带来怎样的影响?4月29日,在重庆市清华中学80周年校庆活动上,李朝义、侯朝焕、张仁和3位从重庆市清华中学走出去的中科院院士回到母校,分别作专题讲座,并与师生们座谈分享自己的成长故事。
李朝义:青少年要立志为社会做贡献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志向,但立志不等同于赚大钱、做大官。在我看来,要立志就要立志为社会做点事!”当天下午,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中学十二级校友李朝义勉励青少年学子“立志为社会做贡献”。
李朝义是我国著名的神经生物学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重大交叉前沿研究项目“脑和意识研究”首席科学家。
李朝义回忆,当年他在清华中学读书时,条件非常艰苦,连自来水也没有通,每天洗脸牙刷都是在河边,但是他坚持学习、以学为乐,为今后自己的成长打下了基础。
“马上就要高考了,大家是喜欢文科、理科、工科,还是艺术?”李朝义对学生们说,在立志的时候,要考虑到自己的爱好、特长。高三学生们填报高考志愿,也不能纯粹从功利主义出发,要考虑到自己的兴趣所在。
在近两个小时的座谈中,李朝义深厚的故乡情怀、睿智幽默的谈话深深感染了现场的每一个人。
学生们踊跃提问,李朝义耐心解答,现场欢笑声和掌声不断。李朝义鼓励青少年要勇于追求科学梦想,并通过努力学习,实现自己的科学梦,为国家社会做贡献。
侯朝焕:要不断学习,且善于学习
“学生如果没有自学能力,难成大才。光靠老师手把手教,难成大器。”昨日的专题讲座上,82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中学十四级校友侯朝焕向学生们讲述了自己求学经历。
侯朝焕院士为中科院研究生院终身教授,声学和信号处理专家,先后完成了12项国家重大项目,其中3项获国家发明奖,4项获中科院科技进步奖。他说,自己的成功秘笈就是“不断学习,并且善于学习”。
14岁时,侯朝焕从自贡市蜀光中学初中毕业,来到重庆市清华中学读书。“学校给了我们自由发展的空间,无论是同学还是老师,都有一种发自内心的蓬勃生气。”
侯朝焕回忆,当时重庆有个西南地区最大的图书馆,他在那儿办了借书证,每周都去借书看。主要是借大学预科的教材、各大学的高考试题。当年,他特别喜欢翻看《数学通报》和《数学通讯》等专业数理杂志,并尝试破解每一期刊物上的五道难题。1954年高考时,700分满分,北大600分上线,侯朝焕考了630分,顺利考入北大物理系。
“在我看来,学习不能靠老师给你灌,而要靠自己主动去探索,要培养自学能力。”侯朝焕说。
张仁和:要善于交流和沟通,并提出问题
“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要有自己的专长,要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昨日上午,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中学十四级校友张仁和在专题讲座开始前接受了重庆日报记者的专访。
张仁和院士是我国著名声学家,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研究员,声场声信息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他跟侯朝焕是清华中学的同班同学,当年,他们一同考入北大。
提起学习,张仁和院士在强调“自学能力”外,还特别强调了另外两种能力的重要性。
“一种是和别人交流、沟通的能力,比如语言表达能力。这些能力要求你多参加团体活动,从集中活动中锻炼能力。第二就是提出问题的能力,因为很多时候,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张仁和说,解决问题不外乎使用数学、物理工具和手段,但是有时候,甚至连工具和手段,都需要我们自己去创造。
此外,张仁和强调了三点:科学研究取得突破,是长期积累的结果;实验,是理论研究的基础和源泉;做科学研究必须将团队精神与个人创造相结合,还要将国家需求与个人兴趣相结合。(记者 匡丽娜 王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