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80岁高龄选择第三次创业——追记中国工程院院士、重庆文理学院教授涂铭旌报答家乡的那些事

04.01.2019  22:41

涂铭旌院士(左)生前在重庆文理学院实验室指导学生。(重庆文理学院供图)

    本报记者 李星婷
   核心提示
  1月3日下午,出生于重庆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重庆文理学院教授、中国著名材料学家涂铭旌遗体告别仪式,在成都市东郊殡仪馆举行。
  涂铭旌在金属材料强度潜力的理论与应用、攀西战略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90年的人生历程中,涂铭旌有3次白手起家式的创业经历:第一次响应国家号召,投身西安交通大学金属材料学科建设;60岁时到成都科技大学(四川大学的前身之一)从零开始进行学科建设;80岁时第三次创业,受聘为重庆文理学院教授、名誉校长、发展战略顾问,帮助该校实现了学科建设的跨越式发展。
  冬日的成都,一片“落叶”缓缓地飘落在曾经滋养过他的大地上。1月1日1点50分,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著名材料学家涂铭旌因病去世,享年90岁。
  身体力行践行“科教报国”的人生信念,为我国材料学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涂铭旌,又被人们亲切地称为“材料院士”。
  在80岁高龄的耄耋之年,涂铭旌在重庆文理学院开启了他人生的第三次“创业”。这段经历,不仅帮助该校从一所新建本科院校转型为一所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应用型本科高校,也是涂铭旌人生中的一段华彩乐章。
   从一张白纸开始“画蓝图
  1928年,涂铭旌出生于重庆市九龙坡区,幼年时向往做个“教书先生”的他,在中学期间曾亲身经历了“重庆大轰炸”。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那时,涂铭旌就立志要投身抗日救亡,科技救国。
  “父亲心里始终有个愿望:报答家乡。”涂铭旌的儿子涂波说,2008年,已经80岁的父亲在所有人惊诧的目光中,开始了第三次“创业”——受聘为重庆文理学院教授、名誉校长、发展战略顾问。
  那时的重庆文理学院,材料学等学科基础薄弱。“当时学校实验室只有4个人,设备空缺,资金匮乏,一切都是一张白纸。”涂铭旌的秘书雷宇回忆。但涂铭旌义无反顾。“他承担总设计师的角色,画蓝图、指方向、写方案。”重庆文理学院党委书记孙泽平说,从为学校进行战略谋划到求贤若渴为学校广引人才,再到呕心沥血指导学科建设……涂铭旌推动着学校材料学建设有条不紊地进行。
   走访约300家企业工厂
  涂铭旌牵头,重庆文理学院一系列高精尖实验慢慢开展起来。
  2013年,重庆市光电材料与器件工程中心落户重庆文理学院;来自英国牛津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的人才源源不断加入;实验楼从第一层加到第三层,最后整栋材料科技楼都成了研发中心;液压机、喷烧炉等工厂级的装备也引进来了……
  “科研不仅要顶住天,还要能接到地,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让重庆文理学院新材料技术研究院执行院长李璐研究员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刚到学校的那段时间,涂铭旌不顾年事已高,走访了永川区及周边区县约300家企业工厂。
  他甚至画了一张重庆地图,每个区域密密麻麻写满了产业详情。
  3个月跑下来,涂铭旌手里攒了300多家企业的名片,每张名片背面,都写着这所企业的需求及产业升级的“软肋”。
  就这样,在涂铭旌的带领下,学校新材料研究院组建了60余人的高层次科研团队;主持了12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发表科研成果300余项;建起了纳米内外墙健康涂料、LED荧光粉及灯具等6条中试生产线,并都陆续形成产品,进入市场。
   写下多篇学科建设报告
  在重庆从事教学科研的日子里,通常早上8点,涂铭旌会准时到办公室工作。但少有人知道,1993年,涂铭旌就曾患直肠癌。
  “2016年他脑淤血在成都做手术,我们去看他。他昏迷了三天三夜,醒来后的第一句话是李璐在哪里?”孙泽平说,即使在病床上,涂铭旌也一直关心着学校的发展,为学校出谋划策。
  最让孙泽平感动的是,涂铭旌在学校工作的10年时间里,亲笔写下了《培养优秀材料工程师的设想和实践》《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软实力和巧实力》《运用先进智造技术助推中小型制造业转型升级》等100余篇关于学科建设、学校转型、地方产业发展的报告。
  “这些报告立足实践,深入浅出,有在办学模式上的新探索,在学科建设上的新思想,在服务区域性经济社会发展上的新思路。这是学校近年来提高学校整体创新能力,服务区域产业发展的强校之本。”孙泽平说。
  “10年来,他高瞻远瞩为学校进行战略谋划,求贤若渴为学校广引人才,他‘大爱无疆、科教报国’的献身精神在文理人心中树起了一座丰碑。” 在涂铭旌89岁生日时,重庆文理学院为他颁发了“终身奉献奖”证书和奖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在昨日的追悼会上,涂波用这样的诗句总结了父亲科教报国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