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隐匿在文人墨客笔下的山城旧时光
一系列文化类节目回潮,
将全民的热议指向诗和远方。
重庆,山城,渝州,
是“巴山夜雨涨秋池”里的天人俱寂,
也是“千里江陵一日还”的奔放豪迈,
有“除却巫山不是云”的千娇百媚,
还有“江声带雨晚来急”的人间烟火,
三千年江州府,八百年重庆城,
重楼烟雨消弭在岁月中,
太多的故事隐匿在时光里。
巴山渝水裹挟之下,
说不尽道不穷的重庆城,
在无数文人墨客的笔下,
显现出千人千面的的璀璨光华,
让我们欣赏那些,
描写重庆的经典作品选段,
穿行于文字间,借大师们的手眼,
朗读重庆。
巧思
张恨水 《纸醉金迷》
故事发生在一九四五年国民政府陪都重庆,从书中可以窥见那时人们的衣食住行习惯,还有对重庆这座山城城市面貌、建筑特点的描绘,这里面颤颤巍巍的吊脚楼和烂泥马路比老照片更生动形象!
重庆的房子包括川东沿江的码头,那是世界上最奇怪的建筑。那种怪法,怪得川外人有些不相信。比如你由大街上去拜访朋友,你一脚跨进他的大门,那可能不是他家最低的一层,而是他的屋顶。你就由这屋顶的平台上,逐步下楼,走进他的家,所以住在地面的人家,他要出门,有时是要爬三四层楼,而大门外恰是一条大路,和他四层楼上的大门平行。
这是什么缘故?因为扬子江上溯入峡,两面全是山,而且是石头山。江边的城市,无法将遍地的山头扒平。城郭街道房屋,都随了地势高低上下建筑。 ……这样的房子还不算稀奇。因为你不由他的后门进去,并不和川外的房屋有别的。背对了悬崖的房屋,这就凭着川人的巧思了 ……所以重庆的房子,有五六层楼,那是极普通的事。
乐观
冰心 《小桔灯》
1957年1月,老作家冰心应《中国少年报》之约,写了一篇题为《小橘灯》的散文,这篇散文后来被选为中学语文教材,无数中国孩子通过这篇散文中的小姑娘,第一次认识了镇定、勇敢、乐观的重庆妹子,如果半个世界前有网络,这个姑娘绝对是重庆妹子中的第一“网红”。
炉火的微光,渐渐地暗了下去,外面变黑了。我站起来要走,她拉住我,一面极其敏捷地拿过穿着麻线的大针,把那小橘碗四周相对地穿起来,像一个小筐似的,用一根小竹棍挑着,又从窗台上拿了一段短短的蜡头,放在里面点起来,递给我说: “天黑了,路滑,这盏小橘灯照你上山吧!”
我赞赏地接过,谢了她,她送我出到门外,我不知道说什么好,她又像安慰我似的说:“不久,我爸爸一定会回来的。那时我妈妈就会好了。”她用小手在面前画一个圆圈,最后按到我的手上:“我们大家也都好了!”显然地,这“大家”也包括我在内。
勇敢
罗广斌、杨益言 《红岩》
红岩,史诗般的称号,是重庆的光荣象征。《红岩》于1961年12月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此书重印113次,再版2次,册数则超过了一千万,作为红色经典作品,轰动一时。
也许一些50/60年代的人没有来过重庆,但他们对白公馆渣滓洞耳熟能详,随口能哼《红梅赞》,这部小说,将红岩精神定格,成为了重庆人精神中不可磨灭的一部分。
可是,他不知道,这时候,英勇前进的人民解放军,已经逼近了白市驿飞机场,机场上,等候他的最后一架飞机,快要起飞了。他更不知道,地下党领导的一支厂矿联合纠察队,正在开进市区,进行接管,山城人民即将进入解放的时代了。
……
东方的地平线上,渐渐透出一派红光,闪烁在碧绿的嘉陵江上;湛蓝的天空,万里无云,绚丽的朝霞,放射出万道光芒。
坚毅
虹影《饥饿的女儿》
1997年,恰是中国当代女性自传小说写作的一个高峰期。重庆女人虹影完成了她的自传体小说《饥饿的女儿》。以位于长江和嘉陵江交汇处的重庆为背景地,和文艺作品中的“大上海”颇有几分相似:江上的轮船汽笛,小市民日常生活中的算计,空气里潮湿的雾气,深深藏在心底的大爱大恨,表面无动于衷的亲情,讲的是1942年至1978年间母亲和女儿的饥饿生活,贯彻着女性生存和反抗的故事。
《饥饿的女儿》由英国著名的布鲁姆斯伯利出版社出版英译本,至少已有12个国家的文字版本。《泰晤士报》、《星期泰晤士报》、《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和《哥伦布邮报》等报纸均就此书发表了评论文章。该书曾被列为英国最大的书籍连锁店WATFRSTONS和美国著名的书籍连锁店BOOKS ETONS的畅销书排行榜。有多少外国人,是通过这本书,开始了对重庆女人坚韧神秘的美好想象。
我的家在长江南岸。
南岸是一片丘陵地,并不太高的山起起伏伏,留下一道道沟坎。如果长江发千古未有的大水,整个城市统统被淹,我家所居的山坡,还会象个最后才沉没的小岛,顽强地浮出水面。这想法,从小让我多少感到有点安慰。
嚣张
莫怀戚 《重庆性格之白沙码头》
《重庆性格之白沙码头》是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于2008年出版的小说,是一部嚣张展示重庆性格的小说,莫怀戚,重庆师范大学教授,小说怪才,为我们讲述了长江水边、山城重庆, 一群在长江码头长大的孤儿天不怕地不怕,肆无忌惮地生死,肆无忌惮地爱恨的故事。
那嚣张的人生境界,那嚣张的重庆性格,让人目瞪口呆,又热血沸腾。通俗得肆无忌惮,高雅得肆无忌惮,好看得肆无忌惮,活得肆无忌惮,爱得肆无忌惮,死得肆无忌惮。更有人称,肆无忌惮已不足以形容其嚣张。
那是一个大热天。码头尤其热。一般人以为江边凉快,是颠倒了逻辑。山水这么一夹,码头是被捂着的热。所以两个人下到河里泡着。巴颜喀拉山的雪水还是冰凉的。这水要流过三峡到了武汉才不再冰凉。为了贪这点冰凉,火炉里的重庆人冒死往长江里跳。
豁达
孟非《随遇而安》
2011年出版,身为重庆人的孟非把书中第一部分留给了重庆,里面有他的乡愁、童年、外婆、他眼中的重庆以及重庆与南京的差别。在书里他提到一个导演说他很喜欢重庆的三个理由:立体感,方言和美食,并做了详细的讲解。
孟非将主持时那些信手拈来的诙谐幽默,用在了推介重庆的美食上,捧红了那一口离了重庆就吃不到的重庆小面,还身体力行开起了重庆小面馆。
前不久有个导演跟我说他很喜欢重庆,列举了三条理由:第一,重庆这个城市特别有立体感,山城嘛,依山而筑,正所谓“名城危踞层岩上,鹰瞵鹗视雄三巴”;第二,重庆方言特别有感染力,火暴中透着幽默感,幽默感里透着智慧;第三,重庆的美食。
我赞同他的话。重庆这座城市的立体感是天赐的,在中国城市“千城一面”的今天,重庆无论怎样都不会变得像其他城市一样。在其他大多数城市想买一套能看江 景、看山景的房子,恐怕都会比买一套普通房子要贵许多,但在重庆,你想买套看不见江 或看不见山的房子,还真不容易。在重庆,哪怕是普通百姓的房子,推开窗,看到的不是江 ,就是山。嘉陵江 和长江 的交 汇处,就这样被重庆揽在怀中。因为重庆的路多为盘山而建,所以这里基本上看不到自行车。在我童年的记忆中,自行车是一种高级的娱乐工具,而非交 通工具。
从这些文学作品关于重庆部分的选段中,
勾画描摹出一个有人文情怀和历史厚度的重庆。
值得喜爱的城市和值得关注的文字完美结合,
并最终呈现出了
生命之美、情感之美和文学之美。
真正感动到你的,
是故事,不是文学,
如果我们曾为这些文字热泪盈眶,
只因我们对这一座重庆城,
爱得深沉。
原标题:朗读重庆:那些耽于文字里的山城旧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