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城14个新地名获批 预计半年后导航才更新

09.05.2016  09:36
【摘要】 昨日,重庆晚报记者从市民政局获悉,今年上半年以来,主城14个新地名获批,主要集中在江北区、南岸区、渝北区、巴南区和北部新区。 已消失的过街楼(清代朝天观) 杨耀健 供图

  昨日,重庆晚报记者从市民政局获悉,今年上半年以来,主城14个新地名获批,主要集中在江北区、南岸区、渝北区、巴南区和北部新区。新增道路地名中,有的听上去像是孪生兄妹,比如位于江北区两路寸滩保税港区水港功能区的“港腾路”和“港翔路”,形成充满寓意的地名体系。不过新地名出现,开车导航暂时并不能搜到,预计半年之后更新至电子地图。另外,据介绍,渝中区已有上百个老地名消失。

  渝中老城 上百老地名消失

  渝中区是重庆母城,有很多具有历史意义的老地名。随着城市发展,街道撤销合并,市民政局表示,老地名不会因此消失。“如今渝中区只有260多条道路地名,不知消失了多少。”聊到渝中区的老地名,我市著名地名专家李正权告诉重庆晚报记者,重庆老城街巷狭小,拆掉一大片街区,结果只能修建一两栋高楼,原来街区地名可能不能全部保留,于是大量地名就消失了。“典型的例子是临江门魁星楼,修起几幢高楼后,九倒拐、丁字口、兴隆台、吉祥寺、磨子巷之类的18条街巷的地名全部消失。

  提到依仁巷,老渝中区市民不会陌生,如今那里叫大都会。李正权介绍,1939年大轰炸后,大户搬走,平民们就地取材建房,简易辟街为市,生意多为饮食杂货,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街巷。而依仁巷的春卷则是出了名的,它曾经是重庆人餐桌上的奢侈品。改革开放后,依仁巷成为重庆个体私营经济的起源地,著名的大阳沟水产市场、五一路火锅一条街、五四路服装市场、新华路百货市场等,最先就是由依仁巷及周边居民搞起来,首批“万元户”也从这里起步,把生意做到了全国及海外。

  消失的老地名

  将树碑立传

  有些渝中区老地名,从清朝末年就开始使用,源远流长。由于老街巷承载着母城的历史,更承载着读者的美好回忆,不少地名专家提出建议,对部分有名街巷采取立街碑的形式,简要介绍消失街巷的历史人文掌故,以及城市建设演变情况,以告后人。

  消失的老地名何去何从?市民政局介绍,随着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工作的推进,其中,普查的重点之一将是对我市老地名进行摸底,一些具有历史意义的老地名将被保护沿用。比如,一条路或一片区叫了很多年老地名,在新建地名采纳中,如果原址新建,直接采用原名,如果相隔不远,就移植老地名。如果新建筑覆盖多条老街老巷,必然导致部分老地名的消失,因此,市民政局将为它们树碑立传,在新建筑旁把原地一些有意义的老地名刻下来,讲述其历史变迁。

  重庆晚报首席记者 周小平 见习记者 牟其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