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机拒载背后的情绪焦虑与受害者心态

12.08.2015  09:21

日前,厦门航空公司一架航班由于一名12岁乘客辱骂乘务长,遭到机组拒载。事后,厦航对机组发出处罚通报。很快,有民航自媒体质疑厦航“惯坏了熊孩子,伤透了民航心”。对此,厦航方面上午回应南都记者称,已关注到网上关于此事的讨论,厦航无法干预。

(8月11日《南方都市报》)

没人喜欢飞机迟飞,但飞机迟飞并不肯定就是航班的错。尽管乘客可以要求航班在飞机迟飞和等待过程中提供更贴心的服务,但是乘客没有权利要求航班立刻起飞,更不能将怨气撒在乘务人员身上,因为他们与迟飞没有必然联系。但是,在较长时间的等待中,人们通常会失去耐心,觉得等待是一种折磨,是一种对自己的伤害,情绪就容易焦躁起来,甚至会做出出格的事情;于是,出现一名出言不逊的小女孩也实属正常。乘务长觉得被一名小女孩当众辱骂是一种羞耻,但孩子有时就是顽劣的,跟他们较什么劲呢?接着,小女孩的父母拒绝道歉,然后机长大动干戈行使了他拒载的权力。如果不这样,机组的尊严就无法捍卫,至于一个熊孩子和不道歉的家长是否危害了飞行安全,机长想不了那么多。

人们总是处于焦躁的情绪中,一点就着,并且不愿妥协,即便自己没有道理,也要表现出强硬的姿态。而在潜意识里,人们认为自己受到了伤害,无论这种伤害是否真实存在,只要对方没按自己的意愿行事,伤害就在自己的判断中产生了。结果,沟通和交流无法有效进行,人们在公共生活和讨论中呈现出来的面孔只有两副:焦躁不安、睚眦必报。

从管理者的角度看,航空公司的处理比较务实理性:既指出了乘客的问题,也对违反规定的人员作出了处罚。其实,焦躁的情绪和受害者心态,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规矩的缺失才会产生——因为没有规矩可以遵循,没有制度可以求助,人们时常感觉自己受了伤,感觉除了自己抗争和自我保护之外别无他法。这是情绪越来越坏,受害者心态越来越严重的社会成因。

乾羽(高校教师)

相关>

拒载“熊孩子”是唯一选择吗?

说实在话,“拒载”是一种民航应当拥有的权力,但当这种权力被人为放大膨胀之后,就可能被滥用。当“拒载”这种权力成为矫情的权力,一旦有哪怕是一个再小的熊孩子骂了某个机组人员一句,就大发雷霆强制拒载,这是不是在制造新的矛盾或者是一种矫情权力的人为放大?

拒载熊孩子,是不是唯一的选择?假如是,民航或者法律立法规定只要是个人,只要会说话,只要某人口出脏话,即可无条件拒载,那就没有话说。因为法律为天,法律为规矩,只要是个人就不能破坏法律与规矩,那拒载熊孩子就是唯一选择。然而问题恰恰怪就怪在这里,不是别人,不是别的上级,正是机组乘务长的上级根据其相关规定反过来处罚了该机组,这至少证明,拒载熊孩子并非唯一选择。

李振忠

重庆南川:小小蓝莓果 甜蜜大产业
  新华网重庆6月9日电 夏日时节,新华网
非遗药香为乡村振兴“开良方”
     新华网重庆6月16日电 一副药香要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