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酥肉、戴香囊、到朝天门看划龙舟……50年前重庆人这样过端午
25日下午2时30分许,沙坪坝区歌乐山中颐生态颐养园风景区内,百名老人提前过端午。老人们平均年龄78岁,景区人员准备了200斤糯米和600张粽叶,让老人一边重拾年轻时的手艺,一边分享50年前过端午的情景。慢新闻—重庆晚报记者记录下老人的端午情结。
△养老院百名老人一起包粽子庆祝端午
沙坪坝:磁器口的龙舟划到朝天门
△刘光华老人忙着包粽子
刘光华老人今年78岁,沙坪坝人,退休前在重庆通用工业集团从事制冷机设计工作。刘婆婆很能干,不到半小时,已经包好20余个粽子。裹粽叶,绑粽线,刘婆婆一气呵成。
“我20来岁才跟妈妈学包粽子,毕竟嫁人了,还是得多门手艺。”刘婆婆说,她小时候住在渝中区朝天门附近,至今还记得如今千厮门大桥下的嘉陵江一线,50年前每到端午就要举办赛龙舟比赛。磁器口的龙舟划到朝天门,很远能听见划手哗哗的划水声,小孩兴奋地跳起来,热闹非凡。
“那时候活动少,四面八方的重庆人,精神好的一早就沿江走过来,跟现在看马拉松比赛一样,很喜欢凑热闹。”刘婆婆很遗憾,如今主城划龙舟比赛几乎见不到了,很怀念50年前重庆人过端午的热情。
九龙坡:炸酥肉擦雄黄酒
△周秉刚和钟炳之
周秉刚和钟炳之是通过介绍认识的,今年78岁的周爷爷,年轻时期是重庆建工集团的医务骨干,钟婆婆小他4岁,是重庆巴山仪器厂的车间工人。一家老少都住在石桥铺。
“50年前我们都是热血青年,为了工作和家庭,拼命干活,一心想为社会做贡献,两个女儿都送到别人家带。”钟婆婆说,那时请人带娃,包吃只给奶娘每月8元的薪酬。
钟婆婆感叹,那时的忙碌生活,不比现在的年轻人压力小,一家人只有传统节假日,才能放下忙碌聚在一起。
“端午节厂里会给我半天假,我赶紧回家炸酥肉,用南瓜花做饼子、包粽子。”钟婆婆说,她负责老人和娃娃的端午节食物,周爷爷负责用艾草熬水,给娃娃洗澡,还拿罐子出去打雄黄酒,把酒当花露水擦在娃娃身上,防止蚊虫叮咬,也图个平安。
“性格开朗的姑娘,很调皮地把艾草拿来做头花。端午节可以说是那时候老少都喜欢的节日。”周爷爷说,现在大女儿都退休了,传统的节日依然传承着过。
长寿区:小孩身上戴香囊
△张能明
“50年前端午节没有假,下班时间就是包粽子时间,而且最快捷的方式,家家户户绑在板凳上包。”说这话的是张能明,78岁,退休前是长寿区水力发电厂车间工人。
“当年条件不好,自己包粽子最省钱,一家人包感情好。”张婆婆说,不管工作再忙,端午节一定抽时间和家人过,哪怕是深夜回家,小孩和爱人也会等她回家吃粽子。
张婆婆说,当地有一个习俗,端午节母亲会亲手为小孩制作香囊,也送给邻居家的小孩。香囊有避邪驱瘟的含义,主要是祝福小孩茁壮成长。
朱砂、雄黄、白芷、香药等材料填满香囊,再用丝布包裹缝好……张婆婆说,现在的香囊没以前料足,生活条件好了,反而疏忽了端午文化的传承。
万盛经开区:早上吃盐蛋晚上吃粽子
△刘更新婆婆
78岁的刘更新,老家在万盛经开区,原来是一名矿区工人。她说,50年前端午节往往和姐妹一起包粽子,有说有笑,爱人和父辈都在外忙碌,包粽子的活儿都是在家的妇女动手。
“端午清早,一家人先吃黄心鸭蛋下稀饭、大头菜,晚上就准备二三十个粽子当饭吃,图个团圆。绿豆、红豆、腊肉粽子最受欢迎。”刘婆婆传授经验说,粽叶要选大片的、不能煮,这样才能包出带有清香的三角粽和锥子粽。糯米必须是纯糯米,泡的时间不能太长,洗干净后立马包,最好立马吃,这是当地最传统的吃法。
“现在孙子大了,每年端午我要包80个粽子给孙子,让他分给朋友。”刘婆婆说,50年前人们家庭观念很强,虽然重庆妇女很能干、持家,但是每到端午,厨房还是妇女打主力。
慢新闻-重庆晚报记者 李琅 钱波 王艺
原标题:吃酥肉、戴香囊,到朝天门看划龙舟 50年前重庆人这样过端午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