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勤骁骑队民警的日常:哪怕受了伤,也依旧不下“火线”
△于德洋正在佩戴肩灯。
2月12日早上,佩戴好装有收缩警棍、对讲机、强光电筒、手铐、功能包、催泪喷射器的腰带后,穿着荧黄与黑色相间的夹克式警服的于德洋戴上白色摩托车头盔,骑上大功率的警用摩托车,开始了他一天的巡逻工作。
身为重庆市公安局交巡警总队渝警骁骑队三大队的民警,38岁的于德洋是队里年龄最大的。2003年进入公安系统,今年是他工作的第15个年头。成为渝警骁骑队的一员后,于德洋无论早晚高峰都会骑着摩托车在外巡逻,哪怕受了伤,也依旧不下“火线”。
摩托车就是他的移动工作站
△于德洋骑上大功率警用摩托,开始一天的工作。
去年12月20日,渝警骁骑队正式组建。作为重庆交巡警城市交通管理的精锐力量,队员们的职责就是主动发现交通拥堵、交通事故和车辆故障等影响交通安全和通行秩序的警情,并及时处置;对责任路段发现的交通违法行为进行劝阻、制止和固定证据、处罚;集约警力合成作战,开展交通秩序攻坚整治或重点车辆的查缉拦截和违法查处;作为路面应急处突力量,快速处理突发状况。
2月12日上午,于德洋驾驶摩托车,从队部所在的重庆车管所三分所出发,在沿线开展巡逻工作。闪亮的警灯在蒙蒙细雨中闪烁,提醒着过往司机注意雨天行车安全。
于德洋介绍,除了自己腰带上的“六大件”之外,出勤时他还会在警服上挂好对讲机、执法记录仪以及肩灯。而他所驾驶的摩托车,就是他的移动工作站。在这辆重达700斤的摩托车上,安装有移动通讯系统,后备箱里还有卷尺、标记笔、发光指挥棒、警戒带等物品。“如果在巡逻过程中发现事故,可以及时做到快速处理。”
巡逻时被撞伤,第二天就重返岗位
△于德洋在路边执勤。
摩托车常常被人们调侃为“肉包铁”,正是因为骑行过程中如果遭遇车祸会有很大的伤亡风险。在于德洋的巡逻工作中,今年1月就遇到了一次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故。
1月3日上午7点半,时至早高峰期间,于德洋像往常一样外出巡逻,才刚出警没多久就遭遇意外。在渝北区金山路口处,旁边车道一辆小型SUV突然转弯,结果把正常行驶的于德洋追尾了。“当时我一下从摩托车上飞了出去。”于德洋说,他感觉自己的腰部被猛撞了一下,整个人都摔蒙了。足足缓了四五分钟,才被自己的同事江男扶到路边坐下。
由于于德洋是事故一方, 江男拨打了电话报警,由渝北交巡警对事故责任进行划分。民警赶到现场后,SUV的驾驶员表示是自己的责任——由于下雨天,加上车辆A柱所形成的盲区正好挡住了他转弯时的观察视线,结果造成了事故发生。
随后,于德洋被送到两江新区第一人民医院进行救治,因为腰椎受伤,医生建议休息一个星期。
不过到了第二天,于德洋又一早出现在了队里。“我算是队里的老大哥了,应该带好头,不掉链子。”上班时间,他依旧和同事们一样外出巡逻,晚上下班再去做理疗。
于德洋说,由于怕家里人担心,一开始出车祸的时候并没有告诉家里人。后来伤势恢复得差不多了,才慢慢给他们透露了一些消息。于德洋坦言,长期骑摩托车在外巡逻,家里人难免会有一些顾虑。“虽然很担心,但是我家人却非常支持我的工作。”
护送就医,为患者节省大量时间
△于德洋在巡逻。
在快速处理突发事件方面,渝警骁骑队有着机动性强的先天优势,尤其在遇到患者就医遭遇路堵得情况。于德洋所在的三大队就遇到过不少起这样的情况。
去年12月24日,110指挥中心接到一起求助电话。一对来自涪陵的夫妇要将病重的孩子送到位于两路口的儿童医院进行抢救。当车辆开到古木峰立交附近时,遭遇到道路拥堵的情况。为了能够让患儿尽快得到医治,三大队的两位民警立即出动警力,与辖区交巡警一起疏导沿路交通拥堵,并在轨道嘉州路站与患儿所载车辆汇合。
在骁骑队民警的开辟的绿色通道下,求助车辆一路从直行,顺利经过红旗河沟、渝澳大桥、上清寺等堵点,20分钟就到达了儿童医院。“当时正值‘三夜’期间,如果一路堵车过去,可能要花费一个小时。”
采访当天,天空有些飘雨,于德洋就这样一路在风雨中穿梭。由于临近春节,道路上的车辆并不是特别多,于德洋巡逻一趟下来也比较顺利。他说,今年大年二十九和初二值班,正好大年三十和初一可以在家里,陪着家人一起过年了。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王梓涵 实习生 陈雨 摄影 雷键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