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桷垭油画村走出的农民画家:画出现代“清明上河图”
白天扛着锄头在农田里劳作,晚上回家铺开画布,创作油画。在这样的环境下,他创作出的作品《涂山湖畔》,被中国美术馆收藏,被称着是描述中国西南新农村的“清明上河图”。
这个作者,就是从黄桷垭油画村走出的农民画家黄富春,是黄桷垭农民油画训班的首批学员。他的作品被多个国家的收藏家买走。
6月27日,南山街道打造的黄桷垭油画村A展厅成功投入使用。在开幕式上,记者独家专访了这位农民画家。
白天田间劳作夜晚学画画
黄富春个子不高,笑容质朴,面对采访有些害羞。他是地道的黄桷垭人,1972年出生在泉山村。初中毕业后,因生活所迫,放弃学业,当了一个农民,天天在田间地头劳作。受父亲影响,他一直喜欢画画。但那些年,为了生活,他从来没有受过正规培训。
1992年,黄桷垭镇成立了农民油画培训班,黄富春报名参加。当时全班共十多名学员,全部是黄桷垭当地农民,都是油画爱好者。
当时,黄富春为了更好的生活,借钱买了一辆摩托,在黄桷垭镇跑摩的,周末去上课。后来,他又到工地去开过工程车,开过火锅馆,生活虽然很清苦,有时累得回家画笔都拿不动了,但他从没有放弃画画。
“如果每个月有两百元收入,我就什么都不干,专门画画。”黄富春说,这是他当年的希望,到现在还有同学拿这句话和他开玩笑。
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黄富春在培训班学习一年多时间后,黄桷垭农民油画培训班的作品都被送到了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出。他们的作品质朴雅趣、浪漫率真,充满清新的乡土气息,当即引起轰动。中国美术馆收藏了他们三幅作品,黄富春的作品是其一。
随后,“黄桷垭油画”知名度越来越高,经常到全国各地参加展出。每到一处,他们的作品都受到中外观众的喜爱。央视、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等四十多家新闻媒体对“黄桷垭油画”这一群体进行了报道。
1997年,黄富春以家乡旁边的涂山湖为题材,创作了一幅《涂山湖畔》,更是被香港大公报称赞为“反映中国西南新农村的《清明上河图》”。随后这一作品被一名收藏家高价购走。
外出写生结识现在的老婆
“学习油画改变了我的生活。我的老婆就是我写生时认识的,当时她正在放牛,成了我的画景之一。”黄富春说,当年他背着画夹到万盛农村去写生,正当他画得起劲时,一名女子牵着牛走进了他的视线。后来,他去一农户家借水喝,再次遇见这位姑娘。再后来,她成了他的老婆。
两人结婚后,黄富春没有再去跑摩的,也没有在家务农,他利用自己的绘画功底,开了一家广告公司。黄富春说,这些改变确实是学习油画带来的,在广告设计中,如何用色,如何排版,画面结构等,都是他的专长。目前,他的公司生意还不错。
“但是我依然没能放弃画画。”妻子很支持他,独自挑起了公司大梁,给黄富春更多时间创作。
始终以家乡农村为创作题材
2013年,南岸区以南山街道文化中心1000余平米房屋为发展基地,还腾出了10间房屋为油画工作室,重新组建了“黄桷垭油画村”。黄富春成为村里的常驻画家。
目前,油画村已有19位常驻画家,还有30余位客座画家入驻,包括重庆市美协副主席邓旭、画家何强、张继渝等。随着入驻画家增多,南山街道再次投入成立了A展厅,B展厅也在加紧建设中,今后还将打造一个艺术村落。有画室,有展厅,这在全市街镇中属于首创。
如今,黄富春一有空就到工作室画画。“现在回头再看以前的作品,我觉得有些幼稚。”他很谦虚地说。随着岁月的积淀,他的画风开始转变,手法更大胆,创作时更加收放自如了。但唯一没变的是,始终以重庆乡村风景以及农民田间劳作、生活日常等为题。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杨野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