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江:以“林业”为支点 撬动生态产出效益
晚霞的映衬下,阿蓬江湿地公园显得宁静悠远。
阿蓬江湿地公园碧绿青翠。
重庆东南部最大的林业综合交易市场——渝东南林业交易中心效果图。
蚕桑基地里成规模的桑树为蚕宝宝们提供了生命的“能源”。
成体系的蚕桑产业,催生出服饰、丝绸等产品。
阿蓬江湿地公园,游客泛舟水面,悠然自在。
走进黔江,满目青翠,空气清新。
近年来,黔江区聚焦“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功能定位,突出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加大森林资源保护发展力度,盘活林业资源。
如今,以“林业”为支点而撬动的生态、产业、旅游等效益,正在黔江以“燎原”之势蔓延。蚕桑产业绿山富民、扶贫攻坚,阿蓬江湿地公园获得“国家湿地公园”正式授牌。渝东南林业交易中心,成为重庆市东南部最大的林业综合交易市场……
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基础上,黔江生态“生金”效益日益显现。据统计,今年上半年,黔江区生态旅游收入近16亿元,生态建设产业化成效明显。
蚕桑产业 生态富民
今天的黔江,一种集桑蚕种养加、丝绸、贸易于一体的发展体系基本形成。
据了解,黔江全区65个贫困村中,有55个村发展蚕桑。2015年,蚕茧产量连续5年位居全市区县蚕茧产量第一,同比增长22.2%,养蚕户均售茧收入14937元,在脱贫攻坚中发挥着支柱产业的作用。
桑蚕产业的日益壮大,黔江都有哪些经验和做法?
从政府的支持力度来讲,黔江首先成立了由“四大家”班子成员组成的茧丝绸产业发展指挥部,并由一名主要领导任指挥长,出台10项奖扶政策。通过区级财政出种苗费为农民提供优质桑苗, 21个区级帮扶部门向联系的帮扶村支助蚕桑专用复合肥、尿素等824吨。
此外,黔江在石会镇建立了蚕桑技术培育基地,每年利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扶贫培训等项目培训蚕农3500余人次,做到“每村有科技示范户、每家有个懂技术的养蚕员”。
桑树绿化了山头,改善了生态环境,同时,蚕农收益也在政策的支持下持续增长,涌现了一批蚕桑产业村。在濯水镇双龙村,村民粟海艳在两座山头栽桑200多亩,村民陈继良带领村民栽“岩窝桑”300亩,2015年,全村养蚕收入就达180余万元。
湿地公园 美丽黔江
2016年8月,国家林业局正式命名阿蓬江为国家湿地公园。
据悉,阿蓬江湿地公园占地总面积为2785.2公顷,建设了水源涵养林保护工程、武陵山河流湿地植物种质资源保育基地工程、林下湿地景观工程、海绵家园区工程、多功能梯田区。
在这些工程的推动下,原始峡江、温泉、溶洞、间歇泉、天生桥、地下暗河、悬棺等特色自然景观应接不暇。目前已有湿地维管束植物137科655种,湿地脊椎动物计有56科213种。
湿地公园保存我国特有珍稀一级景观植物中华蚊母群落,大量分布珍稀濒危种类的大鲵、水獭、普通鵟、苍鹰、红脚隼、红隼、鸳鸯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黔江在阿蓬江流域建立了多个湿地保护示范区和参观景点,在濯水古镇建设湿地宣教中心,普及湿地科普知识,并拟新建中国山地河流湿地文化博物馆。
黔江区林业局相关负责人称,阿蓬江国家湿地公园以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为核心,以原始神秘的秀水峡谷和浓郁多姿的土苗风情为特色,以底蕴深厚的巴楚湿地文化为内涵,集湿地生态科普、观光游赏、休闲体验、利用示范于一体。
文/郑旭鹏 王琳琳
图片由黔江区林业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