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江区扎实推进特殊教育发展
第一,落实提升计划,努力提高残疾儿童入学率
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精神,切实把特殊教育工作摆上重要工作日程,制定特殊教育工作目标和任务,教育、民政、卫生、人社、残联、工会、关工委等部门密切协作,逐步完善服务体系,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努力营造有利于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良好氛围。各级各类学校,立足学校功能与办学实际,切实做好残疾学生教育工作。普通中小学承担轻度残疾适龄学生教育,采取随班就读方式,实行分类教学,大力推进融合教育,力争使每个残疾孩子都享受到公平的义务教育权利。特殊教育学校承担中重度残疾适龄学生教育,采取就读为主的方式,以独特的教育模式,对学生进行教育、康复和生活适应能力训练。特教学校还积极破解极重度残疾儿童少年就学难问题,积极探索送教上门教育模式,为冯家、白土等地的8名残疾儿童提供每月一次免费送教上门服务,让其在家中就能接受正规的特殊教育。
第二,加大投入力度,不断改善特殊教育办学条件
近年来中央、市、区三级累计投入资金530万元,实施特殊教育学校改造建设。维修改造原民族中学教学楼和宿舍楼各一栋,新建综合楼、厕所和师生食堂,设置标准化律动室、计算机教室、语训室、物理康复室、个训室、美工室、情景教室等专用功能教室。建成计算机网络教室和班班通教室,使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第三,资助困难学生,解决残疾学生后顾之忧
为解决残疾学生“能上学”问题,区教委与相关部门协调配合,多方争取,积极筹措经费,为残疾学生畅通资助通道。区财政每年投入47.6万元,将特殊教育学校所有学生纳入贫困寄宿生资助范围,解决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的生活费。从2015年起,区财政提高补助标准,按5000元标准拨付生均公用经费,确保特殊教育学校正常运转,实现了学生零费用入学,从根本上解决了残疾学生上不起学的问题,
第四,加强队伍建设,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
区教委高度重视特殊教育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不断通过选聘和公开招聘的形式为学校补充师资,累计为特殊教育学校补充专任教师28名,缓解制约学校发展的教师瓶颈问题。学校现有教职工41人,其中在编教师33人,劳务派遣人员8人。教师队伍全部具有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其中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的教师21人,艺体教师5人,计算机教师1人,市级骨干教师1人,区级骨干教师2人,获教育部表彰的“特教园丁”2人。初步建立起一支专业结构合理、学历层次高、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教师队伍,为学校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
第五,坚持以人为本,提高特殊教育办学水平
一是文化教育与职业教育并举。 在传授文化基础知识的同时,学校立足社会经济实际,先后开设了十字绣、土家鞋垫、串珠、丝网花、剪纸、美容美发、缝纫、乒乓球等课外活动小组。同时,加强对学生的职业技术培训,做强做大串珠和土家鞋垫等专业,为学生步入社会就业创造良好条件。截至2014年8月,已有31人在区内外企业就业,3人实现自主创业,有效减轻了社会和家庭负担。
二是康复教育与特殊关爱并进。 提出“教康结合”康复教育理论,专门配备精干的师资和价值近80万元的高科技康复训练设备,积极发展学前康复教育,让听障儿童回归主流。同时,以教师引导、学生协作、校内外共筑为纽带,搭建平台,积极开展书法、绘画、十字绣、篮球、舞蹈等课余活动,为学生提供发挥特长、展示才能、提高综合素质的广阔空间,提高学生的活动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三是教育科研与内涵发展并重。 近年来,学校积极开展课程改革和教育科研活动,教育科研工作已初步形成气候。建校以来,学校已结题区级重点课题3个,一般课题3个。2015年,新立项区级课题5个。教师撰写教育教学论文、经验文章蔚然成风,每年均有论文获得市级奖项或在刊物上发表。学校参与编写的重庆市培智学校教科书《生活与品德》已在全市出版使用。学校还积极与高校联姻,被西南大学指定为教育实习与科研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