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江:夯实基础 啃下硬骨头

20.09.2016  21:19

水是生命之源。为解决好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从中央到地方,政府一直高度重视,黔江区把“饮水安全”问题作为事关人民群众福祉的大事来抓。

要致富,先修路。党和政府的英明决策,农民一直很拥护。黔江区打通山村的交通瓶颈,农民出行方便,物资运输快速,促进了经济繁荣发展。

大山深处,电网薄弱。黔江区在脱贫攻坚中,农网改造升级工程让贫困山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生产生活用电提供了可靠保障。

自2015年7月脱贫攻坚工作启动以来,黔江区委区政府加强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将水、电、路建设作为脱贫道路上,夯实基础,啃下了“硬骨头”,有力地推动脱贫攻坚活动。

系下水桶 潺潺清泉流进水缸

金秋时节,谷穗飘香!

走到沙坝乡石桥村2组村民罗怀德的家门前,一块金黄色稻田映入眼帘。稻田里正忙碌着,有的弯着腰,呼呼地割稻谷。有的张开手臂,拿着大把大把的稻穗,伸进打谷机中。一粒粒稻谷从稻穗上飞下来,随着沙沙的声音,装进了编织袋。

老罗,来点开水哦!”稻田里传来喊声。“要得,我马上去烧。”罗怀德一边回答,一边快步走进屋里。

清泉潺潺地流进水缸里,冒起一大堆晶莹透明的珠泡。”罗怀德拧开水龙头,看在眼里,笑在心头。

罗怀德说,今年7月,他家通了自来水。有了自来水,年满60岁的罗怀德,不仅卸下了水桶,而且家门前的稻田得到丰收。

罗怀德说,他10岁时,就开始用小木桶担水。担水的地方叫“龙洞”,每担一挑水,来回需要半小时。在三伏天,“龙洞”里的水干了,就得到小地名“弯底”去挑,担一挑水的时间需要一个半小时。因为家牲畜喂养得多,用水多时,每天需要担10挑水,常把罗怀德磨得腰酸背痛。

感谢党和政府,在这次精准扶贫中,大力实施基础设施建设,我们家终于用上了自来水。”罗怀德说,今年三伏天,稻田里的水和往年一样,又干得开裂了。每天早晚,罗怀德用自来水喷洒稻秧叶面。如今,稻谷终于得到丰收。

30余名水利系统干部、10个现场监督指导组、6个月苦战、35个顺利完工的贫困村饮水安全工程……在这次精致扶贫中,黔江区65个贫困村饮水安全项目总体推进情况。截至8月底,全区65个贫困村共建成集中式供水工程80处,分散式供水工程2276处,安装管道3250km,新增日供水能力1.23万立方米,解决了贫困村11.14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其中建卡贫困人口1.42万人),有51个贫困村饮水实现整村全覆盖解决,面上贫困户饮水达标人口2.28万人,占93%,累计完成饮水工程建设投资8534万元,占总投资的94.83%。

条条玉带 幸福之路铺进家门

党和国家政策好,把发财路送进我家门。”53岁的焦本伦,一边割稻谷,一边告诉记者。

焦本伦说,罗怀德家的田坎,如今变成了用水泥硬化的村公路。这村公路是去年冬天实施硬化的,一直通往焦本伦的家。在焦本伦的心中,这条村级公路,就是他家的发财路。

石桥村交通闭塞,区委办的扶贫工作队为了让大家脱贫,一直‘啃硬骨头’,建设村级公路,村民很感动。” 焦本伦说。

以前,石桥村民过着肩挑背磨的日子,盼通公路是居民们最大的愿望。由于村公路不畅通,生活在石桥的村民有病无法得到及时检查,常常是小病拖成大病;由于村路不畅通,曾使石桥村的优质蔬菜运不出山,腐烂、倾倒让村民无比揪心。

要想富,得修路。”石桥村村支书记庞伟说,为了不让村民的生产生活受到交通的制约,这次精准扶贫项目中实施了村道路建设。

扶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石桥村对11公里的村道路,实施了水泥路面硬化。新修建了16公里碎石路。

石桥村的公路建设是全区村级公路建设的一个缩影。黔江区在脱贫攻坚中,着力改善基础设施。实施脱贫和脱贫巩固项目831个,完工757个,完工率91%。其中,硬化村道公路216.8公里、新建村道公路105公里、改扩建村道公路118公里,硬化村社人行便道222公里。

户户通电 点亮山村致富希望

老庞,你家在中秋节前,能用上改造后的电,以后不再担心电压低了。”“非常感谢你们!”在石桥村1组,60岁的村民庞一国和电工杨文亮对着话。

9月14日,在小地名谭家坪处,电工冯流华、杨文亮、黄代文爬在电杆上忙碌着,脸上不时地掉下一个个汗珠。电工们在安装线网,村民们在屋旁观看着。谈起电,庞一国和几个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聊得火热。

2015年8月以来,伴随着区委办扶贫工作队进驻石桥村,农网改造成了石桥村的头等大事。工作队进村后,每天走村入户,了解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工作队在扶贫项目制定中,石桥村把农网改造工程作为一件大事来抓,随后,黔江区供电公司启动农网建设专项行动。

电不够用的时候,玉米粉碎机和打麦谷机无法转动……”对于过去缺电的生活,庞一国记忆犹新。他说,石桥村的农网改造就像一场久旱后的及时雨,把村子变得充满生机勃勃,给人焕然一新的感觉。庞一国对杨文亮说:“我告诉大家,不仅要用好电,而且要节约用电,保护好输电设施,因为这电实在来得不容易!

石桥村里硬件设施逐步完善,加上国家的惠农政策,许多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开始琢磨着返乡创业。“以前村里条件差,年富力壮的村民都出去打工了,只有老人和小孩留守山里。现在我们有底气了,鼓励他们回家搞生产!”庞一国说,扶贫工作队有干劲,石桥村一定能摘下贫困帽,山村将变得更加美好。 (记者 龚杰品 实习生 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