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江:转思路、变方式—凸显产业扶贫的集聚效应
黔江区结合实际转思路,变方式,把精准扶贫与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结合,因地制宜发展产业扶贫项目,在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倾斜,有效发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用,形成一座潜力巨大的产业扶贫蓄水池,从改变贫困群众思想观念,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到发挥产业集聚效应,打造产业龙头,形成输血造血相结合的产业扶贫新模式。
一是明确发展战略,做好产业规划 。主要规划发展贫困村主导产业,形成“一村一品”,其中涉及发展种植业68712亩,其中蔬菜2.6万亩,蚕桑9217亩,烤烟5300亩,脆红李4200亩,猕猴桃3000亩;培育养殖户4405户,发展土鸡24.9万羽,生猪2万余头,羊1.2万只。
二是优化发展环境,做好产业配套。 按照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聚集的原则,不断完善基础设施。 全区 硬化道路301公里,涉及65个贫困村,新建道路200公里,涉及44个贫困村;整治维修村道路500公里,涉及59个贫困村;新建人行便道600公里,涉及59个贫困村;规划饮水安全工程65个,涉及65个贫困村,解决12.7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其中最多的村达5286人;全区新规划农网升级改造项目19个,涉及9个镇乡19个贫困村;规划65个贫困村环境整治项目。其中:养殖场污水处理设备设施项目18个,铺设污水管网52.4公里,卫生改厕项目65个涉及农户3050户,配置垃圾箱等设施项目1424个。
三是培植龙头企业,做实产业基础 。围绕全区三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和结构,着力构建“一区两园三盖四带”的“3+X”生态产业格局。 即: 抓好生猪、烤烟、蚕桑三大骨干产业;结合贫困村资源禀赋和发展潜力,巩固发展猕猴桃、脆红李、中药材、草食牲畜养殖等产业,积极引导贫困户发展生态蔬菜、林下养殖等多种高效特色种养产业,把产业发展作为贫困户增收的根本途径。将工业振兴资金、民营经济发展资金、中小企业发展资金、支农资金、财政扶贫资金等优先用于特色产业扶贫。加快实施电子商务进村入户计划,到2016年,建成5个农副产品及乡村旅游“电商扶贫村”。加大科技扶贫推进力度,每个贫困村选派2-5名符合条件的科技特派员、农业技术人员和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能人,指导帮助群众科技致富。每个贫困村至少有1个以上特色主导产业,以种养业为主的贫困村规模种养殖户占总户数40%以上;特色主导产业覆盖农户达70%以上,其中,建卡贫困户占30%以上。
四是攻克重大项目,做好产业招商 。以土地流转为手段,招商引资促产业聚集,增强产品、企业、产业的综合竞争力,拉长产业链条,扩大产业规模,形成集群效应。中塘乡招商引进湖北三磊田甜农业集团,投资3亿元,在兴泉、中塘2个社区以每亩600元实行土地集中流转,建设仰头山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农民实行就近务工,参与园区管理等方式,有效促进劳务输出,增加农户收入。目前,公司已将4500亩猕猴桃果园按40-50元/亩/月价格返承包给300余户农户进行管理,通过此项模式的推广,预计每户农户年收入在2.5万元左右,园区收益达100万元左右。黑溪镇引进牟怡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建10万羽肉鹅养殖基地,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精准扶贫模式,采取公司出资统一圈舍、培训、饲养、饲料、防疫、回收的经营模式,农户以3—5亩土地为资金入股,采用互助组织的形式,建卡贫困户2—3户自由组合,非贫困户发展该项目必须带动一户以上的建卡贫困户,有效的解决了贫困人口自身发展能力弱、增收难的问题,把激发“内力”与借助“外力”相结合,有效破解贫困人口持续稳定增收难的问题,实现贫困人口有稳定增收的渠道。目前,养殖园区建成2500平方米的雏鹅养殖场,1300平方米的中鹅养殖舍。通过农户申请,公司技术人员现场踏勘,已规划落实示范户22户,带动贫困户33户118人,养殖规模1.195万羽,种植饲养草料100余亩,可望实现户均增收1万元以上。